當下,第十四屆全國美展入選作品的各個門類展覽是活躍于美術圈的熱點。青島市再創新高,共有50件作品入選,其中進京作品8件。藝術的春潮在青島涌動,20年前的一幕再度清晰。
2004年,王紹波在青島、山東以及全國美術界,引起了一場強烈的“藝震”。其水彩畫作品《漁歌》在“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榮獲金獎,實現了山東省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最高層次的全國美術展覽中“零”的突破。
近日,記者見到了正在為青島創作“新水彩”的王紹波。在空曠又“繁花”的藝術空間里,他就像是一個大隱隱于市的智者,在半個世紀的藝術沉淀中,用深沉又靈動的筆墨,賦予“山、海、城”以壯美、雄渾、斑斕的新藝術面貌,讓青島在美學的意境上達到另一個高度。

王紹波
前無古人,“漁歌”唱響時代之音
中國著名水彩畫大家、山東水彩畫領軍人物、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水彩藝委會委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顧問、青島市文聯主席、青島大學美術學院院長……諸多名譽加身,王紹波內心始終純粹:“除了天賦、學養、技術表達等,我覺得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很重要。如果你的心里沒有純凈和美好,就構不成創造它們的條件。藝術家不僅要創作優秀的作品,更要引領精神世界的發展,力求一種意境的引導,是畫的一個‘意’,而非是簡單的實物和標本。”
王紹波的繪畫作品在國內外屢次展出,贏得了普遍的贊譽與認可,被多家美術館及博物館所收藏,成為當代中國美術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藝術成就不僅為個人帶來了榮譽,亦對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深情回首往事,王紹波這樣評價自己這一路:“選擇一座城市并深愛它的緣分,往往難以言喻。”
30年前,作為青島六中美術班的佼佼者,王紹波考上了當時全國頂尖的浙江美院(現中國美術學院),卻在特殊的機緣下轉而選擇了山東紡院。他大學畢業之際,正值改革開放的熱潮,許多同學紛紛投身于那些看似“前途好”的工作。然而,他卻選擇了那個時代相對單調且清貧的校園生活,在青島從事教育工作。
那時,王紹波剛步入40歲,“許多人一生都在尋找開啟自己心靈后花園的鑰匙。我感到幸運,在相對較年輕的時候,就已開啟了藝術的芬芳秘境。”他坦言,盡管北京、上海和江浙等地為藝術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但青島給予他個人的藝術養分和生活歷練卻是其他城市所無法比擬的。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中國水彩看山東,山東水彩看青島”。就青島大學而言,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其水彩藝術在全國范圍內處于領先地位,學校對藝術學科的支持為他提供了一個寧靜而適宜的創作環境。
自1989年起,王紹波的作品連續入選每五年一屆的第七屆、第八屆全國美展,并在第九屆榮獲銅獎。這些成就的積累,預示著王紹波在隨后的第十屆美展中榮獲最高獎項只是時間問題。其實此前,他還有兩次獲得全國水彩畫展金獎的殊榮。現在看來,這一切都是今后走向高峰的一場厚積薄發的鋪墊與積累。
提及彼時他在“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的獲獎作品《漁歌》,王紹波認為這是青島對他最美好的饋贈與回應。《漁歌》的原型源自于麥島的漁民,他將這座城市賦予自己的靈感帶上了藝術的殿堂。為完成此作品,他常獨自前往海邊,進行觀察、攝影及速寫,隨后在工作室中不斷推敲和完善。該水彩畫作品尺寸為150cm×170cm,達到了當時中國水彩畫參賽作品的最大尺寸限制。“《漁歌》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時,被國外的一位藝術家誤認為是‘裝在玻璃框里的油畫’”。一句玩笑話,道出了《漁歌》的表現深度和業界極高的評價。
許多人只知道王紹波是一位杰出的藝術家,卻忽略了他在教育領域作出的貢獻。作為青島大學美術學院院長,他致力于培養新一代的美術人才,將自己的藝術理念和創作經驗傳授給學生,為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心安處,“山海”皆歸方寸畫布
一方水土滋養一方藝術。王紹波作為土生土長的青島人,其藝術生涯亦與這座城市緊密相連,蘊含著“山海”文化的豐富色彩基因。
在文化兩創的大背景下,王紹波“山海畫風”的藝術理念適時而出。細看王紹波的畫作,不難發現方寸畫布中將水彩畫的藝術表現與青島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盡收于此。在藝術與城市的相輔相成中,城市色彩呈現出一種朦朧的美感,建筑錯落有致,充滿韻味。王紹波常說,自己的創作靈感主要源于日常生活,作品也致力于表達對生活的真實感受。他主張藝術家應當對生活持有敬意,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和提煉創作素材。


王紹波作品:山海城系列
王紹波認為,“山海的胸懷、老城區的藝術魅力、新城區的發展變遷,以及海洋科技與藝術的未來議題,都是藝術家應當探索的領域。”他鼓勵青島的藝術家將“山海”作為永恒主題,依托青島的地方特色,以山海精神和與之相伴的生活體驗及心靈感悟為藝術表達的核心,拓寬視野,用獨到的視角重新審視熟悉的生活場景,并通過畫筆展現青島的藝術風貌和文化內涵,進而傳播至更廣泛的領域。
“山海畫風”并不僅僅是畫“山海”。王紹波在日常藝術創作中,亦致力于實踐“山海畫風”的理念,持續探索城市與生命之間的聯系。作為在青島成長的藝術家,他期望能夠將自己對城市的藝術理解融入形象空間與節奏之中。其水彩畫作《嶗峰濯霞》即以此理念為指導而創作。《嶗峰濯霞》運用了中國畫的對稱與呼應技巧,通過三聯畫的構圖形式以及寫實手法,生動展現了嶗山的宏偉與秀美。“青島的藝術家們通過畫筆描繪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場景,以此在畫壇上引起轟動并影響世界,這正是我們應當追求的藝術境界,也是我們努力的終極目標。”
2021年,他受中國美術館邀請,在北京舉辦了題為“中國美術館學術邀請展——青島水彩”的展覽,全面呈現了青島水彩藝術在過去一個世紀的成就。此次展覽再次令中國水彩畫界為之震撼。“作為青島美術獨具代表性的畫種,青島水彩在百年變革中取得了長足發展,特別是在成功舉辦了青島水彩進京展以及其他系列展覽后,極大地提高了青島水彩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目前,以青島大學為首的駐青高校,構建起了完整的水彩畫本科與研究生教育體系,青島的水彩畫人才輩出,多方協同促使青島水彩空前繁榮。“我們將不斷探索、推動‘青島水彩’縱深發展,讓這一品牌形成真正的‘青島藝術制造’和‘青島文化高峰’,全力打造‘中國水彩之都’城市文化品牌。”王紹波表示,堅持文化創新,堅守學術品質,傳承山海精神,拓展國際視野,青島水彩藝術有著無盡的未來。
藝術即書,“用心”品讀靈魂棲所
日前,王紹波在《莫不中音》學術研討會上,對楊剛老師的作品給予了豐滿而深刻的解讀:“楊剛先生是從中國傳統繪畫中走出來的畫家,但他對西方的技法技巧也爛熟于心,這在他的速寫中都能看出來。無論中國繪畫從20世紀60年代發展到現在有著怎樣的變化,楊剛先生一直是獨到的、獨特的。”王紹波認為,像楊剛先生這樣“純粹的”、用生命去創作的畫家,永遠不過時。盡管美術思潮在變、藝術形式在變,但今天再來看楊剛先生的作品,會覺得他的畫始終行進在自己的美學道路上。但一個藝術家要想畫到心靈當中,太不容易了,或者說能做到的藝術家太少了。“所以我說,楊剛先生能永遠像一座高山一樣矗立不倒。”
其實王紹波何嘗不是心無旁騖,沿著自己的藝術自覺和經典意識一直走下去,特別是對本土地域畫風的探索,賦予了其作品在當代語境中的價值。
在中國現代水彩畫發展的過程中,如何實現本民族特色,是水彩畫家繞不開的問題,也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對于水彩畫的創作者來說,繪畫是最為幸福的事情。但對于立志成為中國水彩藝術的發揚者來說,水彩畫創作又成為一件痛苦的事,因為徜徉在世界頂級大師的作品中時,你會感受到一種震撼,這種震撼又轉化為一種責任,我們中國的水彩畫藝術要達到一種什么樣的高度?當你達不到時,就會感到痛苦。”王紹波無數次這樣問自己,這種幸福和痛苦一直交織伴隨著王紹波的創作生涯。怎么能夠向宏大飽滿的西方水彩畫學習,又創作出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國水彩畫,成了王紹波為自己找到的奮斗目標。
王紹波對于水彩畫民族化的思考,首先反映在他對于水彩媒介的深刻認識上:“水彩作為獨立的藝術形式,因‘水’而獨具魅力,但是水彩畫家可以成于‘水’,亦可以敗于‘水’。‘水’不可小視。水彩畫恰當地表現‘水’的韻味,可使畫面產生無窮的趣味;反之,水澤泛濫,畫意必將沉于水下。”具體到青島水彩,王紹波則期望通過水彩畫創作,傳達出超越單純色彩點綴和形象塑造的震撼力,力求用水彩的語言展現油畫、水墨畫等其他畫種的力量與氣勢。他認為,中國水彩畫雖起源于國外的寫實主義,但并未經歷與西方相仿的完整發展歷程。中國水彩畫在短時間內達到了寫實水平,但這并不意味著其寫實主義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他希望能在堅實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中國水彩畫的藝術高度。不斷突破創作的巔峰,需要不懈的堅持與探索。盡管探索之路可能伴隨著孤獨與痛苦,但經歷痛苦之后所獲得的成就,其甜美尤為珍貴。
關于未來的藝術創作路徑,王紹波表達了他即將深入探索主觀藝術表達的決心。近年來的作品,正是他在意象表達方面所做的初步嘗試。多年的寫實繪畫實踐,使王紹波對客觀自然的概括與描繪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現在,他渴望將自己對藝術的想象進一步釋放,通過一種充滿幻想和美好寓意的形式,展現自己對藝術與生活的理解,以此取代對現實的直接描繪。他計劃逐步從寫實風格過渡到意象表達,實現從具象到意境的漸進轉變,從而達到精神層面的提升。
不難發現,近年來,王紹波在繪畫創作中刻意地將民族化探索與地域文化理解相結合,愈發專注于本土化的山水、海洋、城市等主題。《島城》《紅房子》《七彩之城》《素妝》《漁人碼頭》等具有濃郁青島格調的作品,充分反映了王紹波精神層面的回歸,亦即他對“水彩畫的歸屬”這一議題的深刻反思。盡管這種現代性探索帶有一定程度的刻意性,但無可否認,王紹波對水彩藝術的理解已深化至精神層面。這種追求幾乎觸及了中國傳統文化或文人畫的本源,強化了物象的象征意義,并以擬人化的技巧將現實物象提升至精神交流的境界,極力通過視覺圖像來構建對特定地域和特定心理意識的闡釋。與此同時,地域文化的特質也賦予了王紹波的水彩畫更鮮明的個人印記,真正為其作品注入了靈魂。(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崔燕 實習生 宋沁妍)

青島日報2024年9月4日7版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