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三季度,全國主要城市新開業全國首店約96家,接近上半年全國首店總數。
從上海新天地、北京三里屯,到成都春熙路、杭州延安路,許多城市的熱門商圈人氣火爆與其吸引首店潮牌的能力密不可分。許多城市也紛紛發力首店經濟、首發經濟,試圖搶占商業零售的“頂流”。

今年三季度,全國商業基本恢復正常,購物中心蜂擁開業,品牌開店加速,全國各地積極發展首店經濟。據不完全統計,三季度,全國主要城市新開業全國首店約96家,接近上半年全國首店開業總數(上半年106家)。
以北京為例,今年9月,北京發布《關于鼓勵發展商業品牌首店的若干措施(2.0版)》,細化首店資金扶持政策、開啟品牌首店服務綠色通道等若干措施。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三季度北京共引進首店品牌26家,按級別可分為全球首店3家、亞洲首店1家、華北首店2家、北京首店19家。
首店經濟的魅力不可阻擋,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也仍有不少品牌擇機推出首店。相關統計顯示,今年一季度,上海開出各類首店61家。其中,亞洲首店、全國首店及大陸首店、華東區域首店、全市首店分別為1家、13家、3家、44家。日本文創生活雜貨店LoFt、英國哈羅德百貨、以色列高端護膚品牌ELEVATIONE等均是首次與國內消費者見面。
與此同時,熟悉的品牌也以首店形式嶄新亮相。首個“數智化主題沙龍”店、美寶蓮紐約全球首家潮玩概念店、圣羅蘭美妝中國首家香水主題旗艦店……歐萊雅集團旗下多個品牌近期開出首店,其定位、功能與特性讓人耳目一新。
零售餐飲業態領跑
在三季度新開業的全國首店中,零售業占比近六成,餐飲業占比近三成。
值得關注的是,首店品牌的業態構成向來是零售、餐飲的天下。在三季度新開業的全國首店中,零售業占比近六成,餐飲業占比近三成,兩大業態合計占比高達89%;文體娛樂、兒童親子、生活服務三大業態合計僅占11%。
零售是三季度全國首店占比最高的業態。其中又以服裝占比最大,共32家品牌,其中20家是國外品牌。另外,超市業態共5家,分別是:京東旗下七鮮市集、永旺生鮮便利店、泰國正大集團全新品牌福來食集、大潤發Super、小潤發RT-mini。除七鮮市集外,其余4家品牌均為傳統商超企業對新業態的嘗試,永旺、大潤發是從傳統大賣場轉向社區小型生鮮店,正大集團則是對新零售門店的試水。
其他零售業態共5家品牌,包括零食品牌來伊份首家時尚輕奢風新門店,法國保樂力加全球首家零售旗艦店Drinks & Co飲之奇境、榮威R-Store首家線下體驗中心、萬物實驗室首家線下體驗店、全國首家百事可樂“蓋”念店。
與此同時,餐飲是首店品牌中的第二大業態,占比近三成,共26個品牌,其中休閑餐飲共11家品牌,包括咖啡、甜品等品牌。
“首店力求覆蓋新品牌、新產品、新科技、新內容、新零售渠道,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元的產品與智能化體驗。”對于百花齊放的各式首店,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所長董超認為,首店經濟既包括吸引商業企業梯度轉移,也包括商業企業轉型升級,關注的重點是商業模式創新和流程創新。
首店經濟大有潛力
首店落戶后,不僅會帶動銷售,還會形成產業鏈,打造服務平臺,促進價值鏈和創新鏈的形成。
首店經濟蓬勃發展的背后,折射出中國消費市場增長快速的三大信號。
專家表示,首先,只要創新商業模式,就能打開發展新空間。中國的消費者并不缺乏購買力,只要能提供更具性價比的商品、更優質的服務、更獨特的體驗,消費者就樂意買單。
其次,中國市場魅力不減,外資零售看好中國。在蓬勃發展的首店經濟中,外資是重要參與力量。
此外,多點開花與市場下沉正為消費增長提供新動能。首店并不是一線城市和沿海地區的專利,中國內需市場之大,可以多點開花、梯次跟進,這為消費增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能。
商務部國家高級智庫專家向欣表示,首店經濟的繁榮,還反映出了我國消費者強烈的消費欲望和熱情。“首店落戶后,不僅會帶動銷售,還會形成產業鏈,打造服務平臺,促進價值鏈和創新鏈的形成。”
同時,在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向欣認為,首店經濟在吸引國際一線品牌入駐的同時,還要面向國內實體產業,加速培養自主品牌,促進老字號、實體商業的轉型。
專家建議,首店經濟除去國內外知名品牌以外,大眾創業的特色品牌也應該得到地方的支持。目前來說,這樣的商業模式還沒有成為一種規模,扶持這樣的商業模式健康發展或許可以成為城市消費活力的新引擎,拉動城市的GDP增長。(依琰)
責任編輯:李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