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23日訊 近日,青島街頭接連發生機動車主動讓行救護車事件,為生命讓行的動人瞬間溫暖著城市的寒冬。
觀海新聞記者調查發現,在這些讓行中,常常能見到公交車的身影,有公交車參與的讓行超過半成。帶頭讓行、駐車提示、下車疏導……保障運營、優化服務之余,青島城運控股公交集團正不斷拓展公交車的公益屬性,將其打造成為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引領城市文明風尚的有效載體。
現場:島城街頭頻頻上演“45度讓路法”
2020年,“45度讓路法”多次刷屏市民的朋友圈,這種通過社會車輛斜向避讓45度,為后方特種車輛讓出緊急通道的讓行方法,在青島街頭頻頻上演。
10月20日,城運控股公交集團219路駕駛員朱光林駕車行駛至海慈醫院附近等待信號燈時,見120救護車鳴笛駛來。他反復觀察確認救護車在其后方,拿起喊話筒呼吁前方車輛讓行,在他的引導下,私家車紛紛以“45度讓路法”讓行,為挽救生命爭取了寶貴時間。
11月11日,369路公交車駕駛員韓東在駕車行至珠海支路某路口等待信號燈時,突然聽到120救護車的鳴笛聲。韓東經觀察發現,后方的救護車正打著應急燈快速駛來,為不耽誤車輛運行,他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以標準的“45度讓路法”向左前方駛出一個車位的距離,避開斑馬線的同時,為救護車讓出行車空間,使其順利通過該路段。
調查:“45度讓路法”受限 公交駕駛員“機智”讓行亮點多
“45度讓路法”憑借高效聯動的特點,被稱為“教科書式讓路法”。但觀海新聞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我國實際路況限制較多,該方法并不具有普適性。以公交車這一大型車輛為例,公交車寬度在2.5米左右,而一條車道的寬度在3.5米左右,若遇上路面狹窄、路中設置隔離帶及單行道兩側停車等情況,車輛通過微調讓出的空間并不足以讓特種車輛通過。面對復雜情況,公交駕駛員們憑借豐富經驗靈活處置,各類“機智”讓行層出不窮。
8月14日,125路公交車駕駛員代勇駕車出站后,發現一輛救護車正借道公交車專用道急駛而來。他快速觀察四周環境,發現無法通過前行讓路,而車輛所在的專用道由直行車道和公交車港灣車站出口車道相并而成,在確認安全的前提下,他駕駛車輛向右后方倒車,在數秒間用精準判斷和專業操作為生命讓行。
11月6日,369路線駕駛員趙志強駕車行駛到狹窄路段時,突然發現一輛救護車從后方鳴笛駛來。為不耽誤救護車前行,趙志強一邊保持車速,一邊快速查看四周路況、目測相關距離,最終在右側路邊順利找到空位,讓救護車全速通過該路段。
11月12日,青島熱河路擁堵,導致膠州路和上海路路口車輛運行緩慢,一輛救護車穿插在兩個車道之間艱難前行。見此情景,325路公交車駕駛員陳建偉兩次起身,指揮三輛公交車與數輛私家車相互配合,為救護車讓出一條“生命通道”。復雜路況、狹窄路面、擁堵路段,三位公交駕駛員面對不同情況隨機應變、果斷處置,交出了關于讓行的“完美答卷”。
做法:創新服務打造“讓行示范線” 結合線路特點深化讓行方案
青島城運控股公交集團市南巴士369路線堪稱讓行中的“明星線路”。近半年,該線路駕駛員們參與的讓行就達20余起。為切實提高讓行效率,以公交車這一流動載體助力城市文明建設,369路線率先打造“讓行示范線”,駕乘人員與青島市港航公安局交警大隊一中隊聯動合作,邀請指導員張國棟講解相關交通知識,根據線路實際情況分析各類重點路段的讓行方法,并經過推演分析后在全線進行推廣,讓公交駕駛員們從讓行的參與者變為引導者。
“總體上,我們將特種車輛讓行分為相對而行和相向而行兩類。針對前者,車輛要減速、觀察特種車輛是否需要調頭轉向,進行減速、停車避讓;針對后者,我們又根據路況將其劃分為擁堵路段、狹窄路面、單行車道等多個類別,其中,擁堵路段又細分為車輛在路段的前中后部三種情形。在擁堵路段前方的駕駛員要看清前方路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帶頭讓、有序讓,中部的駕駛員要在有限空間內快速調整,與周邊駕駛員聯動做好引導讓、調整讓,后部的駕駛員能夠看清整個路況,可以聚焦堵塞要點進行呼吁讓、配合讓。”市南巴士第八分公司黨支部書記姜黎華告訴記者,線路駕駛員將結合實踐不斷調整讓行方法,提高其實效性。
說法: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以先行之力點燃文明之火
市南巴士工作人員介紹,在為特種車輛讓行時,只要有一輛車率先做出了讓行舉動,后面的車就會紛紛效仿,這表示文明之火需要以先行之力點燃,而打造“讓行示范線”的目的正在于此。
“我們希望公交車不僅是展示城市文明的流動窗口,更能成為引領城市文明風尚的有效載體。”觀海新聞記者了解到,后續,市南巴士將結合“讓行示范線”的實踐反饋情況進一步優化方式方法,推出具有普適性的讓行方案,并邀請在讓行中表現突出的駕駛員分享經驗,營造高效讓行、護航文明的濃厚氛圍,為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有力推進貢獻行業力量。(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建亮 通訊員 韓堯鈺)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