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老虎、收納包、香包、胸針、各式各樣的布藝“海鮮”……走進青島手工布藝達人蓋如霞的工作室里,櫥柜上各式各樣的布藝作品映入眼簾。從3歲開始拿起針線到55歲忙于線上線下傳授布藝,蓋如霞一直在踐行著她所說的“守藝人”的責任。

妙“布”可言 自幼愛上手工布藝
據蓋如霞介紹,她的布藝啟蒙來源于奶奶,至今她還在使用著奶奶留給她的有著百年歷史的剪刀和木尺,傳承著奶奶教給她的技藝。
“我自幼是奶奶帶大的。在我的記憶里,炕上總有一個小方桌,桌上放著一個針線笸籮,奶奶就坐在那里給全家人做衣服。奶奶不僅給我們做衣服,就連重孫輩小時候的衣服也是奶奶做的,一針一線一塊布都蘊含著濃濃的親情在里面。據我媽媽說,我從三歲左右的時候就開始拿著針線自己縫著玩兒,釘個小紐扣之類。長大后,布藝也沒有從我的生活中離去,我專業做這方面的工作也有二十多年了。”蓋如霞告訴記者。

布藝“海鮮”
傳播家鄉美 盆盆海鮮用布做
除了布藝老虎、布藝錢袋等,蓋如霞還別出心裁,將布藝與青島的地方特色結合到一起。“青島作為海濱城市,海鮮是一大特色,而且還有各種關于海鮮的民俗。”于是,她創作了蛤蜊包、貝殼包、鲅魚掛飾,一經推出,便受到大家的喜愛。
“這個鲅魚掛飾作品,我取名為《吉慶有余》。咱們青島有‘鲅魚跳,丈人笑’的俗語,我便以青島鲅魚為原型設計創作。并且在魚身上刺繡‘福’字,并且搭配設計出小水滴的掛飾,寓意著魚躍龍門、如魚得水。”蓋如霞介紹。
在一個古色銅盆里放了滿滿的一盆形似蛤蜊的小包,這就是作品《一盆蛤蜊包》。“紅島蛤蜊味道鮮美,是青島海洋文化的美味代表。”蓋如霞告訴記者,她通過蛤蜊的形狀來設計出小型的手拿包,包身采用古法手針縫制,“可以放零錢、紙巾等物件,美麗又實用”。
“我的作品是一針一線縫制出來的,把傳統的紋樣、文化納入作品中,每一個作品都獨一無二。”蓋如霞說。

掃碼觀看更多精彩
抖音、社區授課忙 手藝人也是“守藝人”
近幾年,蓋如霞除了自己堅持手工布藝創作,她還到社區、學校去教授布藝課程,為傳承守護布藝文化盡一份力。“我之前一直住在北京,那里也有工作室,我經常去社區、學校傳承布藝創作。我今年回到青島后,受邀到老年大學、社區去交流學習傳統手工布藝。”蓋如霞說,近幾年,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上手工布藝,加入手工布藝的行列中來,她非常欣慰,“感覺后繼有人了”。
除了在線下授課之外,2022年,蓋如霞開始在抖音平臺上直播授課,現在已經有粉絲三萬多人,網友親切地稱呼她“蓋蓋姐”。
“從最初只有一兩個人到后來上萬人跟我學習,我覺得挺有成就感。”蓋如霞說,一位甘肅的學員,在直播間學習制作蓮蓬,在兒子婚禮上將自己縫的蓮蓬作為伴手禮送給親友,別有一番寓意。還有一位廣西的老年學員,學會布藝創作之后,端午節期間做了很多作品去售賣,掙了好幾千元錢,“她非常高興地和我分享她的成功和收獲,我打心底為她高興。”
“傳統是最好的時尚,使用是最好的傳承”。這是蓋如霞的座右銘,她告訴記者,“我想讓我的作品‘活’起來,讓人們能夠使用起來,使用的過程就是最好的傳承。我希望能夠創作出更多時尚、新穎的國潮作品。” (觀海新聞/老年生活報記者 崔佳佳)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