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齊風華教小孫女使用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
今年6月,西海岸新區智能垃圾分類回收項目啟動儀式在薛家島街道紅狀元小區舉行。如今,50天過去了,進駐小區的垃圾分類回收箱運營情況如何?居民反映如何?8月6日,記者進行了實地回訪。
積極使用者:已見回頭錢
上午9點半,紅狀元小區居民齊風華拿著一個礦泉水瓶,領著小孫女走到智能垃圾箱前,熟練地點擊屏幕,再用微信掃描上面的二維碼,左側的塑料回收箱便自動打開。小孫女踮著腳把手中的礦泉水瓶放進投放口,屏幕上很快顯示“本次投遞未獲得環保金”,原因是投放物品太輕,需60g以上才能獲得。“平時都是攢一大包來投,這回是孫女好奇怎么用,我教教她。”齊風華說,這個智能垃圾分類箱她已投過很多回,“環保金會直接返到手機上,攢到10元后就能提現,我都見了好幾次回頭錢了。”
小區園林綠化工人王兆經也湊上前說,對于垃圾分類,之前大家想分但不知道怎么分,現在不但會區分,符合條件的垃圾還可拿來換錢,箱子前還曾出現過排隊的情況。
既然居民如此熱衷使用智能垃圾箱,那它們每天的回收量是多少呢?“從我們集團垃圾分類回收大數據平臺上可以看到,今天所有的智能垃圾分類箱的回收總量是41公斤,目前累計投遞總量是65噸,累計參與人數是11748人。”西海岸固廢直運公司經理楊占濱告訴記者,從平臺數據來看,回收垃圾中的紙類占比最高,超過50%,其余按比重排序依次是紡織物、金屬塑料、玻璃等。
正在學習者:要跟上潮流
“想用它就得用智能手機,可我們上了年紀,只會用老年機,眼瞅著別人用光羨慕,也想跟上這個潮流。”在智能垃圾分類箱旁,居民馬成儉盯著屏幕和手機研究了許久,他告訴記者,大兒子剛給他買了個智能機,他剛學會怎么用,正在復習“功課”呢。
聊到為什么會如此認真又著急地跟潮流,馬成儉告訴記者:“這是個好東西,既方便還環保,又響應國家垃圾分類的政策,必須要學會!”
西海岸固廢直運公司經理楊占濱告訴記者:“現在上門收廢品的人很少了,家里的塑料瓶、塑料罐、紙皮扔了可惜,不扔占地方,這個智能垃圾設備就能解決這個問題,還24小時營業,絕對是那些愛整理家又有強迫癥市民的福音。
暫不會用者:將盡快學會
“雖然孩子教了好幾次,但我現在還是不太會用它,目前還是孩子在幫我弄。”在一旁看著的居民俞嵐有些害羞地告訴記者,她要回去繼續研究,盡早學會使用。
“但自從有了這個機器,大家對垃圾分類有了極大興趣,參與度很高,反響很好。”小區物業經理趙家余告訴記者,智能分類箱不僅增強了小區居民對垃圾分類觀念的理解,也改善了生活環境,讓大家真正從中得到了實惠。
截至目前,全區已有85個小區安裝了100余臺智能垃圾分類箱。下一步,西海岸將繼續通過推廣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模式,引導市民形成垃圾分類投放的良好習慣。記者也將持續關注智能垃圾分類箱的使用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