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心探秘古風長,巧手承脈繼漢唐。
莫道少年知味淺,非遺種子待春陽。
今年暑期,相信除了格外炎熱的天氣,給孩子們留下深刻記憶的,還有市南區文化館觸手可及的非遺文化體驗。傳承彌久的傳統藝術緊跟“童趣”這位引路人,為孩子們的“精彩一夏”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蘊。
校園打開“圍墻” ,非遺突破“次元壁”

假期前,市南區文化館攜手諸位非遺傳承人,于市南區“蓓蕾藝術工作站”開展了“講給孩子們的非遺公開課——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校園打開“圍墻”,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重要基層陣地,讓傳統文化突破“傳統”這一“次元壁”,走進孩子們的日常學習生活。


六月,“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歷時一個月,連講八場,讓非遺之花在燕兒島路第一小學、太平路小學、天山小學以及文登路小學四所“蓓蕾藝術工作站”率先綻放。


天然植物的藍靛溶液在白色布料上肆意浸染,彩色的面塑在一雙雙小手下慢慢成形。扎染、面塑、剪紙、皮影、古琴,非遺傳承人、民間手藝人化身非遺文化授課老師,走進四所小學,為近500位師生帶來了八場有知識、有實踐、有歡笑的非遺公開課。


沉浸式研學體驗,充盈暑期生活
步入暑假之后,市南區文化館在館內針對7-14歲少兒,連續七周,開展了共14課時的“樂學童年”暑期非遺系列活動。面塑、剪紙、皮影、古琴、茶藝、活字印刷,六門課程輪番上陣,從基礎知識到動手操作,為孩子們帶來了精彩的非遺體驗。

“短課時、重體驗、面向少年群體”的非遺研學體驗課如同家門口的便利小店,讓孩子們隨時可以“邂逅”一門歷經傳承與迭新的古老技藝。非遺不再是局限于書本、陳列于展柜的精美瓷器,它走下高閣,走向人群,讓更多的孩子有機會接觸、了解并親身體驗。


面塑在手中成形,剪紙躍然紙上,古琴的旋律在耳邊回蕩,皮影戲幕后光影變幻,活字印刷墨香四溢,一盞清茶品味千年風雅。此次非遺研學體驗課注重文化內涵的同時,亦注重課程內容的個性化與互動性,面對平均年齡10歲左右的體驗課學員,授課老師采取更加適合該年齡段性格的沉浸式體驗教學,從作品展示入手,循序漸進引出基礎知識,以動手實踐吸引孩子們學習興趣,親手操作,親身體驗,加深對傳統文化魅力的體會。


“這樣的活動不僅豐富了孩子的假期生活,增強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還為我們提供了更多陪伴孩子成長的機會?!辈簧偌议L甚至希望能有更多類似的課程,讓孩子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觸到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

全民藝術普及,“引進來、走出去”
暑期非遺系列活動以未成年人為主體,將全民藝術普及年齡段向下拓展至7-14歲少年群體,充分考慮了孩子們的興趣點和接受能力,以參與性高、體驗性好的非遺課程為據點,吹響了全民藝術普及的又一聲號角。

活動打破了傳統的服務時間、空間限制,“引進來、走出去”,推動全民藝術普及。通過引入和整合社會資源,邀請非遺傳承人、藝術家等專業人士參與授課,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開放性、公益性和靈活性大幅提升;通過走出文化館、走進校園,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向全民、全齡、全域、全時覆蓋拓展。本次暑期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體驗活動的成功實施,不僅為青少年開啟了一扇領略傳統文化魅力的窗口,更強化了市南區文化館在少兒文化活動領域的品牌效應,為群眾文化事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剪彩雕形傳故事,撫弦品茗悟真常。一茶一藝開智慧,一字一印見滄桑。非遺公開課步入校園,步入暑假,孩子們在趣味又富有教育意義的課程中親身感受歷史的溫度,他們純真的笑容和在非遺公開課上的精彩表現,成為這個夏天城市文化活動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2024年市南區文化館暑期非遺研學體驗活動圓滿收官,未來,市南區文化館將繼續舉辦類似活動,讓文化的力量,在孩子們心中生根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