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下安全”不容忽視
腳下“張口”的窨井,如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就像張口的老虎,時不時就會出來“咬人一口”。前不久,西安一小區內發生一起墜井事故,一名8歲女童不幸遇難。人們發現,這個井口僅用膠合板覆蓋,引發社會對“腳下安全”問題的極大關注。
管理缺位是窨井事故頻發的重要原因。有的窨井蓋老化破損、缺失,卻遲遲得不到修復;有的窨井蓋設置不合理,存在安全隱患;有的窨井權屬不清,涉及市政、通信、電力等多個部門,造成了“九龍治水”的局面,日常巡查和維護不到位。出現問題時,各部門之間互相推諉。
要解決窨井“吃人”問題,關鍵在于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相關部門要切實負起責任,加強對窨井蓋等基礎設施的監管和維護。要建立健全窨井蓋管理長效機制,從采購、施工、使用到管理、維護等各個環節嚴格把關,及時發現和修復破損、缺失的窨井蓋,消除安全隱患。
人工智能、大數據、傳感器、物聯網等新技術手段的發展和普及為科學管理窨井蓋提供了更多可能。有關部門可以通過安裝智能井蓋、防墜網等實時監測窨井蓋的安全狀況,及時發現和處理異常情況。也可以建立窨井蓋信息管理系統,實現窨井蓋的數字化管理和可視化監控,提高管理效率和精準度。
只有完善制度、強化管理、提升技術多措并舉,才能堵住這一安全漏洞,杜絕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