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接待過這樣一個咨詢者,事情不大,問題卻不小。
她說,剛剛在樓下停車,保安說不是業主不能進地下停車場,只能把車停在地面上。
“可是以前都是讓停的啊,我不想停在地面上,上面不好找車位,而且也太曬了……”
她執意要停下去,保安不放行,爭吵之后她索性就把車堵在了停車場入口處,徑直來到了咨詢室。
她說:“我覺得自己有很大的怨氣,卻不知道要沖誰發。”
后來,保安說如果不把車挪走就叫拖車,她這才賭氣把車挪走。
她的怨氣從何而來?為什么說不知道沖誰發?
這些怨氣本來是想沖誰發?又是什么讓她把這些怨氣壓抑了下來呢?
接下來,我們討論了這些話題,并且逐漸發現了那些不可遏制的憤怒的來處。

01
沒有被滿足的需要
來訪者告訴我,實際上她知道地下停車場不允許外來車輛進入。
前幾次她都順利地停到了地下,都是她和保安說好話,保安才放她下去。
可今天換了一位保安,無論她怎么說,保安都不放行。
加之她早上就因為孩子起床晚了有些煩躁,就和保安吵了起來。
原本的想法今天卻受到了阻礙,保安沒有按照她的想法來,那一刻失控激起了憤怒。
這時她的眼里已看不到他人,他人的主張和想法,已經完全被不能滿足的憤怒所占據。
有個詞叫惱羞成怒,不能被滿足會激活一種求而不得的羞恥感,體驗羞恥太難受了,就會用憤怒來掩蓋羞恥。

02
迫害焦慮
來訪者把車堵在入口處,也是一種對保安的攻擊。
她把保安不讓她下去停車的行為體驗成是對她的攻擊,所以她采取了反擊。
容易將他人的言行體驗成是對自己的一種傷害或攻擊,這是一種迫害焦慮。
當你可以理解什么是迫害焦慮,你就會明白生活中那些對他人的敵意和沖突是怎么來的。
迫害焦慮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原初焦慮,嬰兒一出生,由死本能帶來的破壞沖動,是他正在體驗的內部危險。
而離開了溫暖舒適的子宮環境,外部陌生的環境強化了內部對危險的體驗,引發了他的迫害恐懼。
這種恐懼促使一部分破壞沖動轉向外部,形成了攻擊性。

03
無力感
不被滿足的羞恥感,被迫害的恐懼感,這些感受來源于和撫養者的互動,隨時要爆發的憤怒實際上指向的是內在父母。
很多來訪者在咨詢過程中能夠覺察到自己的憤怒是對父母的,也知道自己想改變父母。
正是因為想改變同時發現又改變不了,這種無力感讓自己更加憤怒,這時的憤怒便指向自己。
就像我的來訪者和保安爭執之后發現,對于把車停到地下這件事她失敗了。
她什么也做不了了,她無法耐受這種無力而暴怒,這個暴怒是對自己的暴怒。
她把車堵在入口自己一走了之,好像一定要做些什么,避免讓自己陷入無力。

04
憤怒的意義
1 憤怒不能被消除
我的來訪者說,以前她就是那種別人說的有戾氣的人,但她和別人爭吵的樣子自己也很討厭,甚至覺得驚訝和恐怖。
就像今天她把車堵在門口自己走了,怎樣才能消除這股怨恨的能量成了她最大的愿望。
但如果真的消除了這個憤怒,我們會怎么樣呢?
一旦我們不憤怒了,放下了,曾經那個無力的、受傷的自己又該怎么安置呢?
不再憤怒了會讓我們覺得棄過去于不顧,好像背叛了過去的自己。
或許在消除之前,我們需要理解憤怒在述說著什么。
有怨恨,好像在說,我現在可以保護過去的自己。
如果理解到憤怒和攻擊是對過去的自己的補償,憤怒的能量就會降低,由憤怒帶來的攻擊行為才能減少。
受傷后有憤怒是正常的,憤怒也不能被消除,我們需要避免的是由憤怒直接引發的暴力行為。

2 觀察憤怒
有一句話叫“生氣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說實話,一聽到這句話會更讓人生氣,沒有人想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很多人對自己和他人發生沖突尤其厭惡,他們想弄明白的是為什么會有這種發泄。
理解憤怒之前,需要我們對自己的憤怒產生觀察的興趣。
這位來訪者有覺察能力,可能從她下車往咨詢室來的路上她都在想,自己為什么要這樣做,為什么會這么生氣。
直到她表達出“我覺得自己有很大的怨氣”,意味著她開始觀察她的情緒。
而不再只是被這個憤怒淹沒,而繼續使用過激行為來表達憤怒。
雖然這時她還不能理解自己的憤怒,但觀察憤怒是理解憤怒的開始。

3 容納憤怒
而觀察憤怒之前,我們需要有一個空間可以暫時容納一下憤怒。
對于來訪者來說,恰好經歷了這個事情就來到了咨詢室,和咨詢師的關系提供了一個可以安放情緒的空間。
而現實生活是,很多人并沒有一個可以容納憤怒和怨恨的空間,造成了這個人要么是被這些情緒淹沒,在痛苦中攻擊自己,要么是把憤怒見諸行動,和別人的沖突加劇。
改變的唯一途徑是建立新的客體關系,當你自己的容器功能受損的時候,你需要為自己尋得一個好容器,再慢慢把這個容器功能內化進來。
在這樣一個容器里,獲得面對的勇氣,回到那些曾經受傷的時刻,來到那個受傷的自己面前,問一問她,是否還需要自己始終懷揣對他人的憤怒,隨時保持攻擊的態勢,以保護曾經受傷的自己。
至此,我們對憤怒獲得了新視角,憤怒在容器中得以轉化。
你了解了憤怒形成的原因了嗎?你記憶中最嚴重的一次憤怒是什么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