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燈”下的光影人生
萊西手藝人許成東自學葫蘆鏤空雕刻技藝 方寸之間傳承千年傳統文化
人物名片

葫蘆諧音“福祿”,因多籽而被賦予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葫蘆雕刻技藝在我國傳承千載,經過不斷發展創新,衍生出眾多流派與風格,鏤空雕刻葫蘆燈便是其中極具特色與挑戰性的一種。萊西市民許成東自學葫蘆鏤空雕刻技藝,創作出精妙絕倫的葫蘆燈。兩年來,他憑一雙巧手、一把刻刀,將平平無奇的葫蘆玩出了“花”。昨日,青島早報記者聆聽許成東講述如何練就精湛的葫蘆鏤空雕刻技藝,在指尖延續千年文化脈絡的故事。
對話
將傳統雕刻工藝和家鄉文化結合
記者:你是如何學會制作葫蘆燈的?
許成東:手工雕刻葫蘆,在網上看別人的視頻,很多重要的方法根本學不到,全靠自己悟,這個過程中我走了很多彎路。就拿買工具來說,很多刀具買回來不趁手,白白浪費錢,時間長了,要自己慢慢悟,如何制作出精美的作品。
記者:制作葫蘆燈最關鍵的是什么?
許成東:雕刻完成后,還需要經過細致的打磨和上光處理。打磨時,要使用不同目數的砂紙,從粗到細,一遍又一遍地摩挲葫蘆的表面,使它變得光滑如鏡。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卻需要十足的耐心。
記者:接下來都有哪些打算?
許成東:首先還要不斷練習,努力提高雕刻技藝,目前正在構思雕刻帶有家鄉特色的葫蘆燈作品,如萊西水產三件套等,將傳統葫蘆雕刻工藝和家鄉文化完美結合,讓更多人了解萊西,認識萊西。
自學練就葫蘆雕刻技藝
36歲的許成東,外表透著北方漢子的粗獷與豪邁,內心深處卻滿溢著文化青年的熱忱與執著。在他家中僅兩平方米的狹小“工作間”,各類葫蘆燈琳瑯滿目,皆出自他的匠心巧手。這些葫蘆燈,在他的精雕細琢之下,雕紋精美,畫飾細膩,細微的紋理與筆觸,無聲地訴說著歲月長河中沉淀的故事,彰顯出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獨特魅力。

許成東雕刻的葫蘆燈。
“我雖然沒受過高等教育,但從小就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痹S成東向記者袒露著心聲,兩年前的一次不期而遇,命運的齒輪悄然轉向。當偶然間目睹葫蘆經鏤空處理后,透光而現的奇妙光影造型時,許成東被深深地吸引。自此,他踏上了自學葫蘆燈制作技藝的漫漫征途,一頭扎進葫蘆鏤空雕刻的世界,如癡如醉,難以自拔。
“葫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福祿’的象征,承載著千年的祥瑞與祈愿,相信它一定能在現代藝術的天地里,綻放更絢爛的華彩。”許成東信心滿滿地說,“這個葫蘆雕刻的是一個龍的圖案,首先需要根據葫蘆的天然形態精心構思圖案,每一處鏤空設計、每一道線條走向,都要在腦海中反復權衡、思量,務求盡善盡美。”許成東手持一個葫蘆,向記者悉心介紹,言至興頭處,他操刀在葫蘆上演示起來。
剎那間,一場鏤空雕刻的藝術盛宴悄然展開,只見小小的葫蘆表面,仿佛被神奇的魔力點化,栩栩如生的精美圖案漸次浮現,躍然眼前。葫蘆上鏤刻呈現出的龍形,張牙舞爪,鱗甲分明,活靈活現;蓮花盛開,花瓣舒展自如,姿態婀娜多姿,似有暗香浮動,沁人心脾;鯉魚擺尾,身姿矯健有力,仿佛正鼓足全力,奮力躍過龍門……

葫蘆燈
許成東手中的刻刀仿若神來之筆,在葫蘆的青皮上鐫刻著夢想的藍圖。經他之手雕刻后,葫蘆表面線條靈動飄逸,在光影的交織中鏤空花紋跳躍閃爍,讓整個畫面更加立體、生動。接著,許成東點亮手中的葫蘆燈,光影在鏤空的圖案中穿梭,葫蘆燈便有了生命,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許成東滿意地欣賞著自己的作品,不禁回憶起一路走來的歷程。
方寸之間呈現大千世界
兩年間,許成東憑借敏銳的藝術感知與精湛的鏤空雕刻技藝,用葫蘆雕琢出一個個細膩入微、仿若蘊含著大千世界的精美作品。然而,他在葫蘆燈雕刻領域的成長之路,布滿了荊棘與坎坷,從最初對葫蘆雕刻的懵懂摸索,到后來技藝漸精,每一刀都鐫刻著他的艱辛與執著,每一個作品都是他在藝術道路上砥礪前行的見證。
身為葫蘆雕刻技藝的“門外漢”,許成東在起步之初便遭遇了重重困境。僅選材一項,就成為他面前的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葫蘆的質地、形狀與紋理各具千秋,要從紛繁復雜的葫蘆堆中挑選出既適合雕刻又能完美呈現預期效果的葫蘆,無疑需要極其敏銳的洞察力與豐富深厚的經驗積累。
由于初涉此道,缺乏經驗,許成東往往需在眾多葫蘆中苦苦尋覓,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方能覓得令自己滿意的葫蘆。待購置歸家,后續的“加工”環節亦不輕松。“雕刻前先從底下摳開,把里面的種子等掏出來,用鋼絲刷刷干凈,然后搭配圖案,刻好以后放入小燈再把底部粘上?!痹S成東向記者娓娓道來,清洗的過程不僅繁瑣,還需格外小心謹慎,稍有差池便可能影響葫蘆的整體品質與后續雕刻效果。
在設計構思階段,如何巧妙地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創新理念融合于方寸之間,怎樣精妙地布局圖案,使燈光映照出最為動人、最具藝術感染力的光影效果,這些難題反復縈繞在他的心頭。靈感缺失時的焦慮不安,設計方案一次次被推翻重建的沮喪,如同洶涌的波濤,不斷沖擊著他的信心防線,甚至一度讓他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之中。
進入雕刻實操的關鍵環節,更是困難重重。葫蘆表皮堅硬如鐵,稍有不慎,刀具便會偏離預定的軌跡,致使精心構思的圖案受損,功敗垂成。在雕刻精細之處,如龍須的纖毫細節、花瓣的紋理脈絡時,所需的不僅是精湛的手上功夫,更需要極高的專注力與耐力。長時間的連續雕刻,讓他的手指飽受酸痛麻木的折磨。并且,雕刻過程一旦出現失誤,幾乎難以進行有效的補救,此前傾注的無數心血便可能付諸東流。
然而,許成東骨子里那股倔強不屈的勁兒在此時盡顯無遺。面對重重困難,他選擇迎難而上,在雕刻技巧的探索之路上開啟了漫長而艱辛的征程。為了提升自己的技藝,他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搜集大量與葫蘆雕刻相關的圖片,如拼圖般一點一點仔細揣摩,“慢工出細活,有時候一個大葫蘆光雕刻就需要一整天。雖然很累,但雕刻完了以后感覺很有成就感。”在他眼中,每一個葫蘆都如同自己的寶貝,珍貴無比,值得傾注全部心血。
提高技藝傳承家鄉文化
隨著一件件精美的葫蘆燈在他手中完成,許成東憑借其精湛的葫蘆雕刻技藝嶄露頭角。然而,他深知,傳統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需要更廣闊的舞臺,需要讓更多人領略其魅力。于是,他將目光投向了萊西市人民廣場,不定期在此“擺攤設點”。他帶來的不僅僅是那些令人贊嘆的葫蘆燈,更有獨具創意的葫蘆小掛件、手把件等雕刻品,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成功掀起了一股“葫蘆熱潮”。
過往行人紛紛被作品吸引,不由自主地停下匆忙的腳步,沉浸于葫蘆雕刻作品所營造的藝術世界中。面對突如其來的“走紅”,許成東內心感慨萬千。他坦言:“火了以后,說實話挺激動的,感覺自己做的東西終于有人認可了?!?/p>
“國外有南瓜燈,中國有葫蘆燈?!痹S成東常引以為豪。通過巧妙的鏤空雕刻技藝,原本普通的葫蘆搖身一變,成為既具備觀賞價值,又不失實用功能的葫蘆燈。“特別是在夜晚,擺在家里會非常漂亮、溫馨,有意境。”許成東說。
回顧自己走上葫蘆雕刻之路后的種種變化,許成東感觸最深的便是性格的磨礪。曾經的他,性格略顯暴躁。然而,在與葫蘆相伴的漫長時光里,在一刀一刻的精心雕琢過程中,他逐漸學會了沉淀內心,性格逐漸變得沉穩、內斂。
許成東告訴記者,他的本職工作是數控車床機加工,隨著葫蘆燈在市場上越來越受歡迎,他的業余時間幾乎全部投入到雕刻制作當中。在他看來,這些栩栩如生的作品不僅是自己對藝術的追求,更是對中華傳統葫蘆雕刻技藝的傳承與發揚。(本版撰稿攝影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康曉歡 袁超)
責任編輯:李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