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29日訊 時至初冬,上海這座亞熱帶季風氣候城市,卻越來越“熱”了。滴水湖畔臨港新片,大企業、大項目、海內外頂尖人才不斷涌入;“四葉草”國家會展中心,進博會的溢出效應持續放大;甚至連”田園五鎮”的鄉村稻田里,都蘊藏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想象力。
“熱度”,顯示的是市場活力。這份活力來自市場主體的信心,而市場主體的信心,又來自市場環境的可預期。世界銀行發布的《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中,中國排名位列31位,上海作為樣本權重占比為55%;在2020聯合國全球城市電子政務評估排名中,上海位列前十,“一網通辦”經驗作為經典案例被寫入報告;2020全球智慧城市大會,350挑1,上海脫穎而出,斬獲“世界智慧城市大獎”,是中國第一次…….然而,在優化營商環境上,上海始終強調“優”無止境,到現在,關于營商環境的改革已到3.0版,“釘釘子”精神甚至細到一個流程的增減、一張清單的長短、一段時間的壓縮。這種久久為功的努力,是沉下心來優環境,“栽好梧桐樹”,更為了主動出擊抓項目,“引得鳳凰來”。
承諾背后
作為中國第一家外商獨資新能源汽車企業,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從簽約到拿地僅用時三個月,這是“特斯拉速度”最初的含義;用時半年,特斯拉實現簽約、拿地到開工;不到一年,完成從簽約到投產;前不久,7000輛“臨港制造”特斯拉Model 3從上海啟程運往歐洲,這距離特斯拉超級工廠開工不到兩年,“特斯拉速度”被重新定義。
形式在變,但不變的是精神內核。 讓“特斯拉速度”成為政府服務常態,這是政府對企業的承諾。令人振奮的是,承諾不僅兌現,“速度”還在不斷“變快”。
作為上海打造科創高精尖產業集聚區的重要平臺,今年2月,進平科技新能源項目在臨港新片區通過網上簽約,但遇上疫情,項目負責人不由得開始擔心是否會耽擱。為了不影響項目進度,給企業投資吃下“定心丸”,“特斯拉速度”在進平科技新能源項目上再次提速:從簽約到取得施工許可證,僅用時4個月,比特斯拉超級工廠項目還快1個月。
如果說“特斯拉速度”是上海“產業硬度”的體現,而“山姆速度”則更多代表著上海的“服務溫度”。今年5月,落戶浦東外高橋保稅區的沃爾瑪旗下山姆中國會員旗艦店開工,此時距離該項目簽約僅76天。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山姆速度”是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背景下創造的。
“這種‘快’并非‘特事特辦’‘開綠燈’,也不僅僅靠加班加點趕進度,制度的創新優化才是個中訣竅。”專業實訓干部李惠娟說,“如在臨港新片區,這里正在全力推進審批流程再造,以‘特斯拉模式’為藍本,探索提出了覆蓋政府和企業投資項目全流程的26條審改措施,除了無人干預自助辦理,還推出了容缺后補、區域評估、多評合一等新流程。通過這一系列的流程再造,大大加快了投資項目的進程。”
點滴背后
浦東企業服務中心大廳,單日接待量超過2000人次,窗口工作人員都在爭創金牌服務標兵。做了20年企業注冊工作的施文英,小到個人獨資、民營創業企業,大到央企、國企,每天200多份企業注冊執照都會從她手中誕生。“今天收進來的材料,必須當天清掉,這是過去所無法想象的。”施文英說,“全上網、當日辦、當日清”是上海對企業的承諾。
向“金牌”沖刺的不僅僅是服務大廳的“店小二”,在上海,“樓小二”也在寫字樓中搭建起了企業與政府聯通的橋梁。
“流金淌銀”的靜安寺商圈,這兩年重點樓宇的租金沒降過,但入駐率始終保持高位。企業“來了就不想走”的重要原因,就在于靜安寺街道安排了“企業聯絡員”做“樓小二”。針對商務樓宇內企業提出的提高行政服務便捷度的需求,靜安各相關職能部門緊密聯動,整合政務服務、企業服務、社會服務、資訊服務等資源,提升“樓小二”的服務質量。
企業辦事效率大幅提升的背后,是政務服務人員跨前一步、多想一點,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結果,也是整套政務服務流程優化的結果。記者了解到,自2018年10月,上海正式開通“一網通辦”,到目前,個人實名用戶已超過2921萬,法人用戶超過208萬,平臺接入事項2341個,累計服務人次超過21.87億,累計辦件量超過6042萬件,“全程網辦”能力達到84%,“最多跑一次”能力達到95%。另外,“一網通辦”還在今年11月開通國際版,將為上海27萬境外人士和9萬多家外資企業注冊用戶提供更高效、更便捷、更精準的政務服務。
“從‘能辦’向‘好辦’、從部門管理導向向用戶體驗導向、從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上海的‘一網通辦’,不是簡單把業務從網下搬到網上,而是政府治理模式的創新再造,換來的是市場活力、社會活力。”專業實訓干部李長江說。
從容背后
“現在辦一個便利店,企業只需登錄上海市‘一網通辦’平臺的‘一業一證’模塊,填一份申請表、準備一套申請材料,審批完成后領取一張綜合許可證就能開門營業了。”近日,上海便利蜂綜合服務部負責人孫琦,很從容地拿到了便利蜂金海路二店的行業綜合許可證。

臨港新片區政務服務中心。
“辦證慢、辦證難”曾是不少企業面臨的問題。在上海,以前開一家便利店需要辦理食品經營許可證、酒類商品零售許可證、藥品經營許可證、第二類醫療器械經營備案憑證和煙草專賣零售許可證等5張許可證,現在只要一張綜合許可證即可,辦證的時間也從法定95個工作日縮減到5個工作日完成。企業“從容”的背后,則得益于2019年浦東新區在全國率先啟動的“一業一證”改革,目前已在便利店、健身場館、賓館、藥店、飯店等43個行業探索推行。
“企業的不少‘急難愁’事,位于現有政策的‘邊界’處。上海總是能夠打破各種有形和無形壁壘,敢于破除條條框框、思維定勢的束縛,頂一頂‘天花板’,盡可能降低甚至消除‘不確定性’,讓市場各類要素和主體自由流動,真正實現‘近悅遠來’。”專業實訓干部孫健說。
營商環境的好壞,來自于宏觀政策的積極宣示,來自于制度規則的有力捍衛,也來自于一個個具體環節的有效執行。如今,在全球城市電子政務排名中,上海已進入前十,“一網通辦”經驗也作為經典案例寫入今年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
但是,在上海的長遠謀劃中,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所以,上海已連續三年開局就抓優化營商環境。如今,瞄準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領先經濟體,上海已形成營商環境3.0版改革方案,針對企業集中反映的實際需求,提供一攬子制度供給,還拿出刀刃向內、自我革命的決心和魄力,以核心環節突破帶動整體水平提升。(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駐滬記者 胡相洋 文/圖)
責任編輯 :程雪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