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總期待穿一條褲子的友情,憧憬毫無保留的愛情,以為那才是親密的表現。
長大后現實卻告訴我,人跟人走的太近,是一場災難。
成年人的世界里,“親密無間”少,更多的,反倒是“距離產生美”。
相處是門學問,遠了生分,近了糾纏,就算是關系再好的兩個人,若是沒了界限和分寸,最終都將走向陌路。

01.
不要跟朋友走得太近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你曾因為什么事跟朋友絕交過?”
答案五花八門,而絕交的導火索,單獨拎出來其實都不是什么大事:
言語上越來越沒有分寸,對方以為是在開玩笑,殊不知被開玩笑的一方心里早就不痛快了;
金錢上沒有界限,從幾十到幾百,慢慢成了扎在心里的刺,你以為是不拘小節,在人家心里就是貪小便宜;
行動上沒有規矩,總是有求于人,卻不考慮別人是否有時間或者有能力,以為關系好對方就必須得幫你做些什么.....
細枝末節的瑣碎,越相處,越讓人覺得累。
朋友之間,交往過度,是致命的。
走得越近,要求越多,想要掌控的也就越多。
所以年齡漸長,我反而越來越喜歡“君子之交淡如水”,因為我們都必須承認,真正的好朋友之間,一定是有距離的。
這個距離不遠不近,而維持兩個人的關系的,也從來不是需要與被需要,而是發自內心的欣賞。

02.不要跟親人走得太近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里這樣寫:
小時候常常把親戚二字看得美好而重要,長大了,開始獨立生活才知道,親戚關系常常是庸俗的,
互相沒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難也常常是親戚們造成的。
朋友小何就講過,爸爸年輕的時候窮,買房子差5000塊錢,借了一大圈,一分錢沒借來不說,還受了一圈奚落。
后來靠著自己,做生意做大了。
隔三差五就來個窮親戚上門來,不是借錢就是找工作,剛開始礙于面子,爸爸都忍了。
誰知那些人愈發得寸進尺,稍不合意就會諷刺說“她爸有錢了,翻臉不認人,高攀不起嘍”。
但若是他們犯了錯,天大的禍事也總能換來一句“都是親戚嘛”,那副眉梢斜吊的樣子簡直讓人恨得牙癢。
打聽你的隱私,綁架你的道德,對你的生活指手畫腳,你好時他們巴結奉承,背地里卻陰陽怪氣。
你落難時他們馬上躲開,恨不得與你徹底劃清界限。
這樣的親戚,趁早遠離才是真的。
你得明白,并不是有血緣關系的,就一定是親人,真正對你好的才是。
再好的親戚,也要有原則,有分寸,要有度。
留一扇門的距離,打開門,開心迎接;關上門,不去打探。
懂分寸,知禮節,這才能親上加親。

03.父母不要和孩子走得太近
父母給予了孩子生命,但不是孩子的提款機;
孩子延續了父母的未來,也不該過多的承載父母的夢想。
紀伯倫說: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
無論對孩子,還是父母,都是相對獨立的個體。
雙方是相互照顧的關系,但同樣也要有界限。
“我給了你生命,所以你什么都得聽我的”“你是我爸、媽,所以你就得一輩子養我”……
這種言論,永遠是傷人又傷己。
父母與子女,本就是今生今世一場不斷的漸行漸遠,只要彼此心意相通,又何嘗不是一種圓滿呢?
包括愛情也是一樣,愛到最后,就是親人。
但我們往往過于把彼此當成了親人,反而忽略了彼此曾是連血緣關系都沒有的兩個陌生人。
我記得有句話說:相似的人適合一起風花雪月,互補的人才能白首到老。
尤其在愛情里,互相包容和尊重,互相理解和體諒,更顯得格外重要。
不能太遠,更不能太近,要懂得溫存,更要懂得留白。
再愛一個人,你也不能忘了自己是誰,同樣,和一個人愛得再好再深,你也不能忘了對方是誰。
分寸感,是這一生,最重要的必修課。
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你和最近的親友間怎樣保持分寸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