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好戲”的“新春季”
編鐘、石磬、琴、瑟、鼓、蕭齊奏和鳴,當穿越五千年的萊夷古樂響起,如玉樹臨風,似大海掀波,古萊夷人在勞作中踏壤而舞、擊石而歌的畫面浮現于眼前。近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文化遺產專家走進萊西,在萊夷文化禮樂博物館內感受非遺萊夷古樂,參觀這里展示的山東手造。透過這扇國際窗口,更多人感受到了青島非遺保護傳承的生動探索。
傳統節日猶如燈塔,喚醒著一方土地上的情感記憶。隨著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各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走出博物館和非遺工坊,走進景區、社區、公園、商圈、大集,走到市民游客身邊。這場新春非遺文化“饕餮大餐”,不僅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也讓人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非遺展演促傳承
非遺展演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創新開展的展演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在公眾面前展示,公眾對傳統文化有了鮮活的認識和了解,從而形成對非遺保護傳承的有力推動。新春季活動期間,非遺“好戲連臺”如“繁花”綻放,既接地氣,又有新意。
借助“海洋大集”,呈現非遺文化長卷。自1月7日2025山東省“海洋大集”新春季在青島啟動以來,各具特色的非遺文化活動成為“海洋大集”上的一大亮點。城陽大集上,吹糖人、畫糖畫、做糖球等非遺展示尤其熱門,成為新春生活的真實寫照。精彩熱鬧的旱船秧歌巡街表演,主要慶祝漁船滿載而歸,是人們欣喜之余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寓意四方平安、四季如意,是展示地方文化的重要形式,所到之處洋溢著節日氛圍。西海岸新區泊里大集上,紅席、麥草畫、鉤編等“寶藏”非遺手造成為大集上的主角,展現出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

2025山東省“海洋大集”新春季在青島啟動。
在青島的景區街區,非遺展示展演吸引著游人的目光。步入嶗山風景區大河東游客中心,這里的一樓大廳正在舉辦“見識嶗山·造物雅集”非遺文創展覽。本次“造物雅集”精選了一系列蘊藏嶗山文化內涵、展示嶗山文化風韻、融合現代審美與實用功能的博物館文創和非遺手造作品,共計30余件套,將一直持續至2月14日,為游客送上新春的文化祝福。
舉辦非遺節慶活動,更好提升城市文化品質。1月9日上午,“古韻新藝·點亮生活”2025年李滄區非遺主題作品展暨新春非遺購物展銷活動在李滄區文化館啟幕。全形拓之精巧、熏畫之雋永、大漆之瑰麗、剪紙之靈動……近百件(幅)非遺瑰寶引領觀眾穿梭時光長廊,感受技藝之精美。非遺購物展銷區,琳瑯滿目的傳統手工藝品和特色美食,綻放著匠人的智慧與歲月的韻味。這場文化館里的非遺之旅,將持續到2月12日。
非遺為線,牽絆古今。截至目前,青島擁有各級非遺項目926項,其中國家級16項,省級85項,市級207項。持續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不僅在春節,一年來,市文化和旅游局還組織開展了一系列“非遺在景區”展演展示活動,中山公園、奧帆中心、嶗山風景區、大鮑島休閑街區等紛紛組織開展非遺購物節、非遺市集、非遺曲藝展演等活動。據統計,2024年,全市參與各類市級以上文化交流活動的非遺項目共計150余項,非遺傳承人200余人次。
非遺共享潤人心
作為“非遺在社區”全國試點城市,青島的這項工作正在深度推進。春節前后,各具特色的群眾非遺活動為市民參與提供了展示舞臺,也吸引著更多人加入到非遺傳承保護中。

“海洋大集”上的非遺文創產品。
1月15日至1月17日,以“堅守傳統特色,煥發時代活力”為主題的2025年傳統膠州秧歌冬訓火熱開展。為加強國家級非遺項目膠州秧歌的傳承保護,膠州市文旅局組織來自傳統秧歌村的老藝人授課,分別舉辦翠花、扇女、小嫚、鼓子、棒子五個角色和秧歌隊形培訓,并為膠州市膠東街道東小屯村、南莊二村、斜溝崖村3個村定向舉辦嗩吶和鼓樂培訓。冬訓保持原生態特色,通過老藝人口傳身授,推動膠州秧歌傳統表演技藝薪火相傳。
要說新春前后青島最具特色的非遺文化活動,就不得不提到各地以非遺民俗等為特色的群眾展演。忙年之余,各社區的表演隊伍已經摩拳擦掌開練。接下來,結合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月,一場場群眾廣泛參與的非遺文化盛宴,將在青島各區域廣泛展開,為全市營造文化迎春的喜慶熱鬧氛圍。
第三十一屆(2025)“李滄之春”民俗展演,將以大型文化廣場為主會場,各街道設置表演分會場,搭建群眾舞臺,由特色民俗隊伍展演展示,包括民俗展演、古樂演奏、猜燈謎等內容。
2025嶗山區春節民間文藝匯演活動,將舉辦各街道文藝活動匯演及花車巡游,展示溝崖高蹺、港東舞龍等非遺民俗,設置非遺手造市集、美食市集、設置氛圍燈籠美陳,增強市民和游客的參與感。
西海岸新區2025民間藝術展演活動,將掀起一場全民共慶、共享團圓的文旅盛宴。富有民間藝術特色的文藝節目輪番上演,盡情展現共慶元宵的蓬勃風采,其中不乏富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精彩展演。
2025年膠州市新春秧歌會,以豐富春節期間群眾文化生活、推動膠州秧歌傳承保護為目標,已連續舉辦30多年。活動期間,膠州市以各鎮、街和村莊社區及膠州市民廣場、秧歌城廣場為活動陣地,組織秧歌隊伍和民俗表演隊伍展演,營造“全城歡動,全民共享”中國民間文化之鄉的節日氛圍。
這些文化活動緣何能如此全民性展開?結合全國試點工作,青島在2024年開展“非遺在社區”傳習實踐活動500余場,受眾群體超過10萬人。膠東大鼓、三鋪龍拳、螳螂拳、剪紙、泥塑等非遺項目和非遺傳承人紛紛走入學校走進課堂,“非遺進校園”活動不斷走深走實,全年開展進校園活動超過600場,惠及學生超過20萬人。通過為不同年齡、不同群體的文化愛好者提供不同的非遺文化服務,在青島,全民參與非遺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新春季非遺活動的次第開展,將為首個“人類非遺版”春節的到來注入不一樣的青島文化色彩。而這段征程,永遠在路上。(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馬曉婷)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