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1日訊 當下,深蘭科技的手脈識別技術,根據血液中血紅素吸收紅外線光的特質,獲取手脈圖像進行數字處理,從而鑒定個人身份,這樣的閘機已出現在寫字樓里;依圖科技基于CT醫學影像的“新冠肺炎智能評價系統”,憑借出色的“快準穩”診斷風格,依然堅守在抗疫一線;商湯科技通過AI場景分割等技術,將區域內攝像頭轉化成為智能感知神經元,從而助力城市智慧管理……這些曾經憧憬的未來已走進現實,而這些企業均有一個共同點,即出身上海,且短短幾年就在行業內“鋒芒畢露”。
應用場景、數據資源具有明顯優勢的上海,人工智能發展“一騎絕塵”。近日,專業實訓干部分赴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市大數據聯盟、上海數據交易中心、商湯科技、深蘭科技等科研機構、企業平臺實地參觀學習,解碼上海如何聚焦“創新策源、應用示范、制度供給、人才集聚”,打造人工智能發展的新高地。
巨頭集聚
善于下“先手棋”,是上海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一貫品質?;厮萆虾I的發展,其實不過短短幾年,但在關鍵時點,上海總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機遇。
“首先是得益于上海在科創、大數據等方面的科研、產業基礎,所以當人工智能在2017年上升為國家戰略時,嗅覺敏銳的上海能立即行動,不僅在全國率先出臺實施意見,還連續三年通過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這樣的國際級專業大會,迅速集聚起產業基金、研究院、創新平臺等全球資源,給上海AI產業注入全新活力?!鄙虾H斯ぶ悄苎芯吭簣绦性洪L宋海濤說。

專業實訓干部呂凡眾、李曉龍、趙睿(右排)在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學習。
數據顯示,2019年,上海人工智能重點企業已達到1116家,2019年規上企業產值約1477億元,比2018年增長10.7%。如今,國際巨頭與本土翹楚在上海形成齊頭并進之勢。微軟、亞馬遜等國際科技巨頭,為上海人工智能產業帶來國際視野和開放協同交流的機會;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國內龍頭企業,科大訊飛、商湯、寒武紀、云從等行業領先者,利用自身的技術積累賦能百業。值得關注的是,依托上海扎實的產業鏈基礎和創業氛圍,一些本土新銳也嶄露頭角,如海派龍頭依圖、深蘭科技等增速不減;壁仞、氪信等一批后起之秀也正奮起直追。
據悉,今年,上海AI產業版圖再添一批新勢力,包括百度飛槳賦能中心、華為“鯤鵬+昇騰”創新中心等投資總額超過300億元的36個重大項目落地上海?!熬揞^為何紛紛將未來的重心放在上海?不約而同的選擇,顯示的上海這座城市的魅力?!痹谏钐m科技當“學員”的專業實訓干部呂凡眾說,“上海是人工智能領域最高水平的賽場,營商環境優越、產業門類齊全、高端人才集聚,這滿足了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需要的基本要素?!?/p>
場景開放
張江人工智能島,堪稱中國最“聰明”的地標。這里,無人機在島上空實時監控,捕捉畫面上傳云端;無人清掃機器人、安防機器人定時巡邏;環島的“智慧河”里,無人監測船和智能水下巡航機器人,可對水質即時檢測和反饋……已聚合了30多種應用場景的張江人工智能島,只是上海人工智能“賦能百業”的一個縮影。

浦東軟件園工作人員講解園區智慧化管理。
“不只看人工智能產業本身的產值有多高,更要看賦能百業的效應有多大,上海提出,審定自己這座城市是否真正趕上了人工智能發展的節拍,除了把技術創新程度作為‘硬杠杠’,還把評判的標準延伸到‘看產業發展、公共治理、社會生活受益于人工智能的程度’,強調‘賦能為王’?!睂I實訓干部李曉龍說。
觀海新聞記者了解到,早在2018年底,上海率先在全國啟動AI應用場景建設計劃,采取“揭榜掛帥”方式,開放應用場景,吸引更多新技術在上海率先應用。截至今年7月,上海已累計開放場景30個,涉及醫療、教育、城市管理、司法、金融等10大領域,吸引海外150多家企業、240個解決方案參與。上海市“一網通管”、洋山港智能重卡、進博會國網電力智能巡檢等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場景已成為“上海實踐”樣板。疫情期間,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上海市東方醫院援鄂醫療隊兩個人工智能重點應用場景建設運行,這在全國也屬首次。
今年,上海向全球AI企業再發“英雄帖”,包括“AI+制造”“AI+交通樞紐”“AI+政務”“AI+金融”“AI+園區”“AI+文化旅游”“AI+商圈”七個大類11個場景需求發布。浦東國際機場、南京路步行街、上海集成電路研發中心、工行上海分行、上海國際汽車城……城市正在成為人工智能最大的應用場景,是人工智能技術的最佳試驗場、價值的最好實現地。
生態培育
今年7月,上海人工智能巨頭商湯科技,在滬再落一子,商湯上海新一代人工智能計算與賦能平臺項目正式在臨港啟動,平臺建成后的算力可以支持同時接入850萬路視頻,可同時滿足四個超2000萬級人口的超大規模城市使用;位于徐匯濱江的上海西岸國際人工智能中心,年底入駐率將達90%,逾20家人工智能創新研發機構與行業“隱形冠軍”比鄰而居;全國首個百度飛槳人工智能產業賦能中心落戶浦東新區,城市智能治理以及市民想要的人工智能,藏在這里的“秒級”算法里……
產業的活力,是上海聚焦一流生態的持續培育,而培育的過程,則是依靠制度,來呵護對人工智能未來的“想象力”。

專業實訓干部孫健、曹新霞、李曉龍在商湯科技學習智慧城市管理。
“這兩年,上海把資源向最想干事創業的有為人才集聚。不僅發布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22條’,上海人工智能創新生態行動方案,還從產業協同、數據開放、人才建設、資金引導等方面,對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供‘海陸空’全方位支持。日益完善的專家、企業家‘朋友圈’正在上海形成。”專業實訓干部趙睿說。
觀海新聞記者了解到,這個“朋友圈”,不僅包括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等一批國際頂級人工智能專家,在上海人工智能百強企業的創始人中,近半數獲得過國際頂級技術獎項或有過海外學習工作經歷,三分之一為“80后”“90后”,初步形成了一個年輕化、知識程度高、擁有創業精神和國際視野的企業家群體。
當前,浦東張江、徐匯西岸、閔行馬橋、臨港新片區成為上海人工智能產業的四大核心承載區,上海人工智能“十四五”規劃也已啟動編制。據透露,圍繞人工智能發展三大要素“數據、算法、算力”,上海將建設全球數據港、開源算法平臺、超算中心等一批重大創新平臺,上海正在謀劃著將AI已有的“先發優勢”,轉化為向廣、向深不斷拓展的“發展勝勢”。(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駐滬記者 胡相洋 文/圖)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