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專門的國家課程標準,沒有完善的官方課程體系,沒有統一的專業教材,沒有成熟的評價考核體系。每個走進這里的孩子,情況千差萬別,適用的教育方式也各不相同,沒有哪個既有的模式能契合所有孩子??释麖臒o數的“無”中摸索出一個“有”,成了支撐青島市晨星實驗學校所有老師不斷在黑暗中摸索的最大信念。作為北方第一所孤獨癥專業學校,從2017年4月批復成立,到2020年11月4日成為青島市晨星教育集團核心校,青島市晨星實驗學校的老師們日復一日,用超越常人想象的耐心愛心和專業態度,努力從無數個“無”中摸索出“有”,一點點走進這群“星星的孩子”的內心,致力于為全國的孤獨癥教育提供“青島模式”。
北方地區首個
普高老校舍改造成孤獨癥校園
“2017年4月,市里正式批復成立青島市晨星實驗學校,當時整個籌建工作組只有我們3個人?!鼻鄭u市晨星實驗學校學生發展中心主任王騫告訴觀海新聞記者,學校籌建之初只有校長鄭芳、副校長葛玉萍和自己3個人,北方地區第一所的定位決定了沒有太多成熟先例可以借鑒,但孤獨癥兒童家長渴望盡快入學的需求,則催促著他們要迅速從“白丁”成長為“專家”?!斑@里原來是青島六中老校區,怎么把一所普高校園改造成適合孤獨癥孩子的學校,從設計到施工一系列的基建工程,都要從零開始摸索。”王騫介紹,不同于傳統的中小學建設,晨星的新校舍要充分考慮孤獨癥學生的特點,既要設置更多的康復功能處室,又要滿足從學前到初中不同學段學生的生理特點,整體設計施工的難度可想而知。
“整個施工過程中真的是白加黑、5+2,因為工期緊,干到半夜一兩點都是常態。偶爾還會出現設計方案無法實施的情況,有的地基挖開了才發現下面是暗渠,只能不斷修改完善設計方案?!?018年7月開工,當年12月底一期校舍改造工程全部完工,整整4個月,王騫幾乎每天都靠在工地上。增大教學樓采光面、增設集中供暖、空調系統和中央凈水處理系統;整體抬高操場高度,縮小操場與樓體的高差;貫通消防應急通道;增設電梯、坡道、扶手等無障礙設施,增加防滑、防撞、 防跌落等防護設施……經歷了整整三期改造,一座功能齊全、嶄新溫馨的孤獨癥學校終于與家長們見面。2019年2月25日,青島市晨星實驗學校正式投入使用。
從零構建課程
生活勞動娛樂 全部納入課程
普通學校以普通學校課程為主,通過集體授課完成課堂教學;培智學校以培智學校課程為主;康復機構以康復訓練為主。而作為公辦孤獨癥專業學校的晨星要教什么?怎么教?伴隨著北方第一所孤獨癥專業學校校舍的改造完成,擺在鄭芳他們面前的,是更加棘手的課程問題。經過不斷地研究摸索,學校逐漸構建起了一套獨特的生態課程體系,不同于很多康復機構封閉機械的訓練,學校采用更加多元的評價系統,按照“一生一案”為孩子們提供全面持續動態的評估和管理。在具體的活動和課程上,把生活自理、個人衛生、 人際關系、勞動實踐、休閑娛樂等內容,納入“游戲運動”“音樂律動”“美工手工”“生活適應”等課程中,在孩子們原有的直接經驗基礎上,實現教學做三合一。
“大家都玩過紙飛機嗎?誰能給我演示一下怎么扔,紙飛機能飛得更高更遠?”跳進跳出呼啦圈、拋出和接住沙包、操場上扔紙飛機……這是上周一下午,苗苗班運動康復課的內容,在王騫和助教老師不斷地“一二三四”拍子聲和反復地糾正鼓勵下,5名五六歲的孤獨癥孩子在游戲中完成手腦協調等動作的練習。簡單的雙腳并攏跳躍動作,每周都練習,需要整整一個學期孩子們才能掌握,尋常的拋接沙包動作已經學習了3個月還略顯生疏……這些生活中游戲中孩子們需要用到的能力,都是他們的課程內容。2018年3月,接管青島市中心聾校自閉癥實驗班3個班13人。而隨著2019年2月、2020年8月兩批新生入校,進一步擴展到10個班近60名孩子,生態課程也在更多的孩子們身上得以實踐。
最高師生配比
在校8小時老師全程陪伴
從早8時到晚4時,近60名孩子在校8小時的每分每秒,28名老師全程陪伴在側,既照顧吃飯睡覺,又要完成運動康復等一系列課程,還要處理隨時可能出現的行為和情緒問題……這就是青島市晨星實驗學校老師每天的生活。

“在沒有專門的孤獨癥專業學校前,孤獨癥的孩子多在培智學校里接受教育。不同于唐氏等特殊孩子,孤獨癥孩子因為在與人溝通上有短板,同時存在刻板行為,在管理上格外困難。”王騫告訴記者,不同于很多特殊孩子的乖巧聽話粘人,因受人際溝通障礙、刻板行為等“硬傷”影響,孤獨癥孩子在管理上難度更大,并且接近50%的孤獨癥兒童還伴有癲癇,部分學生在無法表達出自己正常需求時,還會出現攻擊行為。
從最初的籌備組3人,到現在的全校42名教職工,來自特教專業、學前專業、心理專業、運動等專業的老師,共同構成了這群“星星的孩子”在校期間的代理“爸媽”,負責在校8小時的教育教學與康復。“老師們沒有專門的辦公室,辦公區全部在教室里,整整8個小時沒有一點個人的時間。很多年輕老師因為太投入了,甚至沒法分清自己到底是老師還是家長,投入的感情甚至比有些孩子的父母還多。”王騫說,跟普通孩子不一樣,孤獨癥孩子的教育和康復中伴隨著不斷的反復和倒退,有的孩子甚至會因為年齡增長病情發展而狀況越來越差,這些都在不斷沖擊著這些全心投入的一線年輕老師們的心理。
為了保證老師們的心理狀態健康穩定,學校在定期培訓提高老師專業素養的基礎上,每周五下午還會組織文體活動,幫助老師放松身心釋放壓力,同時班主任工作室也會組織各種團建活動,邀請專家走進學校為老師們提供心理專業講座。
從學校到集團
努力探索孤獨癥教育“青島模式”
三年的實踐、研究、探索,初步成型的晨星課程體系幫助學前部18名學生進入普通幼兒園或小學就讀,融合率達到34%。上個月,晨星牽手四所區屬特教學校,成立了國內首個以孤獨癥為教育對象的教育集團——青島市晨星教育集團?!扒鄭u嘗試”成效初顯。
即使從“無”到“有”的探索道阻且長,但對晨星學校的老師們來說,他們卻始終在努力。如果說每個孤獨癥孩子都是黑暗天空中的渺小星球,孤獨而無助地等待著,而只有家庭和學校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在浩瀚天空中投射出一道光,照到孩子身上,讓他們與其他星球建立鏈接,讓他們知道自己其實并不孤單。而晨星學校的孤獨癥教師團隊,從3人、8人到13人、22人,再到現在的42人;從原來的北方第一所孤獨癥專業學校,到國內第一個孤獨癥教育集團,一直致力于投射出光鏈接更多“孤獨星球”,為全國提供孤獨癥教育的“青島模式”。(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王曉雨)
責任編輯:孫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