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年性聽力下降已成為備受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研究表明,60-75歲的老年群體中,聽力下降的發病率高達60%。老年性聽力下降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老年人群的身心健康和人際關系,常導致溝通困難、社會孤立以及認知能力、避險能力下降,增加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降低生活質量。目前,人工耳蝸技術已適配老年群體,這不僅為老年人重返有聲世界帶來了希望,也為年輕一代踐行孝道、改善老人生活質量開辟了科技路徑,而國家集采政策落地正讓這份孝心跨越經濟門檻,使子女的關懷能夠穿透聽力屏障,實現愛與孝心的無障礙傳遞。
3月20日,青大附院耳鼻咽喉科付濤主任成功為一名79歲的高齡聽障患者實施人工耳蝸植入手術。該患者成為國家集采政策落地以來首批享受醫保優惠政策的患者,有望在20天后重回有聲世界。
“主任,我想做人工耳蝸!”青大附院耳鼻咽喉科付濤教授的門診上,來了一位特殊的高齡患者。王大爺今年79歲,15年前右耳因突發性耳聾導致聽力喪失,自此老人主要靠左耳來聽聲音。但10年前,他的左耳又毫無征兆地出現聽力下降,起初還能靠助聽器改善聽力,隨著時間推移,左耳聽力持續下降,助聽器效果越來越差,慢慢地只能通過口型與家人進行交流。王大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通過人工耳蝸來獲得聽力。
3月3日,國家組織的人工耳蝸類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中選結果正式落地執行。集采的到來,將讓更多聽障患者通過植入人工耳蝸重獲新“聲”。近日,王大爺在老伴的陪同下來到了付濤教授門診,恰好遇到國家集采政策落地及醫保報銷優惠,他得知這一喜訊后,看到了希望。
由于患者年齡較大,既往有擴張性心肌病且安裝了心臟起搏器,手術存在一定風險。付濤教授與麻醉科團隊進行了充分的術前評估后,決定為患者實施人工耳蝸植入術。術中,人工耳蝸監測反應良好,術后患者沒有任何頭暈不適感覺,治療團隊將在手術后20天至1個月進行開機調試。由于王大爺的學習能力較強,始終保持清晰的語言溝通能力,預計可獲得較好的手術效果。
王大爺是國家集采政策落地以來青大附院耳鼻咽喉科開展的第二例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患者,也是首批享受醫保優惠政策的人。此前完成的首例人工耳蝸植入患者已順利出院,住院期間治療總費用不到一萬元。隨著國家集采政策的進一步推廣,也將有更多患者受益,無礙溝通,重回有聲世界。
責任編輯:魏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