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0年12月6日2版
以城市化帶動鄉村振興
—— “三農”領域專家學者圍繞高質量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進行研討
5日舉行的“鄉村振興齊魯論壇2020”,舉行了多場主題演講。在“構建新發展格局與鄉村振興”單元,5位“三農”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各抒己見,圍繞在新發展格局下如何更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高質量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進行了研討。
找準鄉村振興著力點
新思路促進農業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研究員葉興慶以《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找準鄉村振興著力點》為題,進行了主題演講。他認為,要在新發展格局中找鄉村振興著力點, 首先要找到阻礙循環的主要堵點。
葉興慶說,目前國內大循環的堵點主要表現在消費率偏低,居民社會保障水平偏低,基尼系數偏高,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發展失衡等方面,國內國際雙循環則存在海外市場需求增長緩慢,全球貿易增速低于經濟增速等問題。
針對堵點找到著力點,葉興慶認為可以從產品和要素兩個視角來進行。為促進農產品進城,應著力加強以冷鏈為核心的農產品物流設施建設,培育區域公用品牌、合作社和企業自有品牌,利用互聯網擴大交易半徑、降低交易成本。為促進工業品下鄉,應改善農村消費環境,針對農村生產生活特點開發新產品,實施擴大農村消費支持政策。為促進生態產品城鄉對接,應發揮市場和政府“兩只手”作用。
“要素視角方面,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和勞動生產率,使更多的人可以離農進城;擴大農村集體產權結構的開放性,引導人才、資本、技術等下鄉創新創業;加大財政、信貸對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支持,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葉興慶認為,從國內國際雙循環來看,應該做出更積極的戰略應對,比如促進進口多元化,增強對供應鏈關鍵環節的掌控能力;促進優勢農產品出口,帶動農業升級、增加農民收入等。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張紅宇認為,不管形勢如何變化,我們要牢牢把握農業產業安全的主動權。“我們要樹立正確的農業產業安全觀,以新思路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張紅宇說,應以規模化促進糧食生產經營方式轉變,以集約化促進畜禽生產經營方式轉變,以多元化促進特色農產品生產經營方式轉變,走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
處理好政府市場關系
“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和人均食物消費變化,是決定未來全球食物需求變化的最主要因素。”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季焜說,在全球背景下,貿易是解決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山東的優勢是蔬菜水果、養殖業等高值農業,對未來發展很有利。”
在黃季焜看來,未來的中國農業發展,只有實現農業GDP占比約等于農業就業占比,農業和非農部門的勞動生產力或勞動收入才能趨同。“這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農業勞動力會大幅減少,農民素質不斷提高,養殖業全面向規模化和專業化方向轉型,種植業社會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高新技術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在保障糧食安全的情況下,農業逐漸向綠色高效的高值農業與永續發展方向轉型。”黃季焜說,山東要加速結構轉型,需要大幅度提升現代農業勞動生產率,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卡特)主任黃祖輝以《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為題,為山東推進鄉村振興把脈獻策。“要從山東整體區位、農業與鄉村特點出發,重點打造引領我國長江以北區域的鄉村振興樣板,并輻射全國。這一樣板充分體現城市化帶動、新農業支撐、市場化配置、改革驅動等特征。”
在黃祖輝看來,城市化帶動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之一,需要把握山東鄉村價值變化規律,以城鄉融合的新型城市化帶動山東鄉村振興。最大限度實現小農非農化與城鎮化,實現山東城鄉空間的優化配置以及城市群與鄉村群的有機對接。同時,要做好接二連三、功能多樣的新農業,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探索小農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山東路徑。
解決農戶組織化問題
讓合作社高質量發展
“當前,高質量發展的短板方面,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業農村領域。所以在新發展時代,我們要從國家發展戰略上來認識合作社的高質量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苑鵬說。
苑鵬認為,要達成共同富裕的高質量發展目標,需要落腳到“組織振興”上。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解決的是怎樣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農戶組織化的問題。“沒有農民的現代化,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沒有農民的組織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組織化是農民現代化的必要載體,可以說,沒有組織振興就不會有鄉村振興。”
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可以破解組織化問題,提升市場競爭力,促進小農戶增收致富,是構建利益共同體的過程。為了達成“強者牽頭、弱者跟進”的局面,苑鵬認為,要把關注點轉到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對接上來,突出合作社社會和經濟屬性的平衡,強調合作社的可持續性,加強合作社之間、合作社與外部的合作,兼顧效率與公平。(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凱)
責任編輯:榮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