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未來產業,青島發力八大細分賽道
到2027年,支撐未來產業發展的技術創新網絡、孵化培育鏈條、政策制度體系初步建立,涌現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技術、應用場景、重點企業和領軍人才
太赫茲、空天信息、類腦智能、量子信息……這些充滿“未來感”的前沿技術不再是想象中的未來圖景,而是正在走進現實。
日前,《青島市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行動方案(2025—2027年)》印發,為發展未來產業繪制了一幅清晰“路線圖”。
具體來說,青島將優先發展太赫茲、海洋電子信息、深海開發、空天信息、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先進半導體材料、衛星互聯網等未來產業,謀劃布局一批未來交叉前沿領域細分賽道,通過實施科技創新策源、成果轉化孵化、企業引育成長、場景應用牽引、產業生態營造等措施,推動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全力打造創新引領、布局合理、優勢突出的“8+X”未來產業創新體系,積極爭創國家級未來產業先導區,構建特色鮮明的未來產業發展高地。

青島企業制造的新一代半導體材料。
搶占未來競爭先機
未來產業為何如此重要?從定義上來看,未來產業由前沿技術驅動,當前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是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前瞻性新興產業。它關系到一個城市的未來競爭力,前瞻性謀劃布局方能搶占先機。
有專家作過一個比喻:產業可以分為三個梯隊,金字塔的底座是傳統產業,是經濟的基本盤;中間層是新興產業,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塔尖是未來產業,處于播種期的“孵化”階段。
在青島構建的“10+1”創新型產業體系中,“超前發展一批未來產業”是主攻重點產業方向之一。
按照《方案》,青島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階段性目標是,到2027年,支撐未來產業發展的技術創新網絡、孵化培育鏈條、政策制度體系初步建立,涌現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技術、應用場景、重點企業和領軍人才。圍繞未來產業謀劃布局創新平臺和新型研發機構10家左右,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前沿技術、共性通用技術等50項左右,全面提升體系化創新力。集聚30家左右專精特新、瞪羚、隱形獨角獸等高成長企業,引育一批未來產業創新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先進半導體材料、衛星互聯網等產業形成技術研發優勢,打造30個左右未來產業應用場景和20個左右標志性創新產品。加快打造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規劃建設4個左右未來產業專業園區,在制度創新、成果轉化、示范應用等方面探索先行。
值得一提的是,未來產業是一個動態變化的概念,在科技發展的不同階段都會形成不同的未來產業。換言之,一項前沿技術可能在研發或商業化的早期就夭折,可能因為新的顛覆性技術出現而被替代,只有少部分能穿越“死亡谷”,最終成為一個支柱產業。
因此,青島并不拘泥于前期規劃,提出把握未來產業技術研發趨勢,跟蹤多領域、多學科、多技術交叉融合態勢,常態化開展不確定性未來技術預研。敏銳捕捉顛覆性、突破性技術研發動向,動態調整未來產業細分賽道,部署體現最新科技成果、技術跨界融合的重大專項,適時培育未來產業新增長點。
因地制宜選擇賽道
發展未來產業不能趕時髦、一擁而上,而是要根據自身的科教資源、產業基礎等優勢,因地制宜精準選擇賽道。從青島確定的八大未來產業細分賽道來看,都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凸顯出“超車”“領跑”特征。
最典型的是位列八大賽道之首的太赫茲,20多年前還是高校的“冷門課題”,如今青島青源峰達太赫茲科技有限公司、中電科思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青島企業“搶跑”應用場景,已然讓人感到“未來已來”。其中,青源峰達推出太赫茲三維層析成像系統、自動隨形太赫茲無損檢測系統等多款核心產品,開辟無損檢測、生物醫學、公共安全、低空經濟等多個領域應用,成長為國內產業化進展最快的太赫茲領軍企業。
再比如,海洋電子信息和深海開發都是基于青島長期以來的海洋產業優勢——在科研方面,培育了嶗山實驗室、中國海洋大學等一大批涉海科研機構;在人才方面,擁有的涉海院士數量全國第一;在產業方面,打造北海造船、海油工程等骨干企業。能夠在萬米深淵觀測的水下滑翔機、中國首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設備、全球首艘大型養殖工船等“大國重器”都出自青島。

“青島造”全球首艘15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2-1”。
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青島同樣提早布局,以現有的航空航天、衛星數據應用服務等相關產業為支撐。目前,青島擁有青島航空技術研究院、青島空天技術應用研究院、青島空天動力結構安全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以及青島上合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中科星圖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等業內領軍企業,推動衛星系統、空天動力及飛行器相關研究和產業化。
在先進半導體材料方面,青島重點發展以磷化銦、氧化鎵等為代表的化合物半導體材料,突破晶圓襯底制造關鍵技術,已啟動華芯晶元第三代半導體化合物晶片襯底項目,專注于利用碳化硅、氮化鎵、氧化鎵等前沿材料,生產各類芯片襯底。
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未來產業高度依賴基礎研究,高校院所作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是青島培育未來產業的“最初一公里”。
在類腦智能方面,青島大學設置有神經生物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系統科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類腦智能相關學科;在量子信息方面,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開展了海洋環境和生態監測領域的量子傳感研究;在深海開發方面,哈爾濱工程大學、天津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涉海重點院校在青島建有研究院,成立了協同創新研究平臺……
但要將一項前沿技術轉化為未來產業,除了實驗室里的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還離不開市場這個關鍵動力。從一紙專利到商業化落地,涉及工程開發、市場拓展、融資等方方面面,并非都是科研人員所擅長的。只有充分發揮高校院所和企業兩個主體的積極性,才能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當前,青島未來產業的“種子”選手基本上都有科學家創業或者產學研合作的背景。青島鯤騰量子應用技術有限公司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投資成立,從事量子及光學科研儀器研發及應用技術產業化;青島青源峰達太赫茲科技有限公司由青島本土企業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流體物理研究所合作成立,實現太赫茲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無縫轉化;中科航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為推進輕型航空動力領域技術成果的轉移轉化,以專有知識產權無形資產出資成立的公司,入選潛在獨角獸企業榜單。

青源峰達研發的自動隨形太赫茲無損檢測系統。
為推動未來產業發展,青島從科技創新策源、成果轉化孵化、企業引育成長、場景應用牽引、產業生態營造五大方面提出16項重點任務,突出鼓勵科學家創業和校企合作的政策導向——
每年布局10項以上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攻關及科技示范項目,布局建設一批概念驗證平臺,探索“超前孵化”“組裝項目”,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人才團隊在未來產業領域自主創業,培育未來產業領域專精特新、瞪羚、隱形獨角獸等企業,引進培養10個以上具有前瞻性判斷能力、跨學科理解能力的戰略科學家、高水平科技領軍人才團隊……
錨定賽道,明確方向,青島正加速奔向未來。(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曉峰)
優先發展八大未來產業
1 太赫茲
重點開展寬譜、高功率太赫茲源,高靈敏度探測器等功能器件的研發。加快突破太赫茲光譜、成像與通信等關鍵核心技術,開發研制太赫茲時域光譜系統、太赫茲成像系統、太赫茲檢測系統和太赫茲通用測量儀器等產品。加快推進太赫茲技術在基礎科學研究、航空航天、無損檢測、生物醫學、公共安全、農業和低空經濟等領域的創新和產業化應用。
2 海洋電子信息
突破海洋數據同化、海洋數字孿生、海洋多模態智能計算等關鍵技術,圍繞海洋精準預測預報等領域,打造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品。研發高性能低成本微機電系統傳感器,實現長航時、大范圍連續獲取海洋環境觀測數據,打造多場景觀探一體的全球立體海洋物聯網建設應用示范。支持涉海高校院所推進高速率、高可靠性水下聲學通信技術研究,加快推進水下物聯網通訊裝備產業化。
3 深海開發
突破多金屬結核、深海稀土、富鈷鐵錳結殼、多金屬硫化物、天然氣水合物等深海能源資源高精度勘探技術,研發深海高效智能勘探機器人、綠色高性能海底作業集礦機、海底原位碳封存等關鍵裝備及其配套設備,前瞻性研制深海地質氫氣勘探開發大型實驗設施。聚焦深海生物基礎研究,挖掘在生物醫藥、環境保護等領域的應用潛能。
4 空天信息
緊扣綠色、安全動力重大戰略需求,突破空天動力結構服役安全試驗裝置建設技術、新能源航空動力關鍵技術、空天動力增材制造技術,加快通信、導航、遙感一體化融合模式及關鍵技術研究,實現天地一體信息感知、數據傳輸及智能處理。深化高精度導航定位、高分辨率遙感等關鍵技術研究,為物聯網、智慧城市等領域提供系統解決方案和數據服務。
5 類腦智能
重點開展類腦算法等基礎理論研究與前沿技術開發,研發設計新型類腦計算模型。推進腦機接口芯片、神經形態芯片、異構融合芯片和腦仿真模擬芯片在神經信號交互、類腦計算、高效融合和腦功能模擬等領域的應用。開展干、濕電極腦電信號的采集和傳輸、腦電信號解析、腦機交互適應性等腦機接口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并探索其在腦功能疾病方面的臨床應用。
6 量子信息
積極布局量子工業測量,與高校院所合作開展量子磁力計關鍵技術攻關,推進在幾何量計量檢測、電池檢測等領域應用。開展單光子通信、水下量子密鑰分發等技術攻關,探索量子傳感與成像技術在海洋領域實踐應用。開展金融數據量子加解密傳輸服務等研發創新。推進量子深度神經網絡和量子優化算法研究,提升人工智能模型的網絡結構設計、參數調優、算法訓練效率,優化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等任務性能。
7 先進半導體材料
重點發展以磷化銦、氧化鎵等為代表的化合物半導體材料,圍繞高質量半導體晶體生長與加工、晶圓襯底加工與檢測等關鍵工藝環節,突破晶圓襯底制造關鍵技術,推進半導體化合物材料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加速實現材料中試驗證及產業化應用。
8 衛星互聯網
系統開展基礎網絡服務、數據增值服務及重點行業服務,開展天啟物聯網星座、低軌未來出行星座測運控與運營服務,并導入上下游相關產業資源。加大研發力度,增強高通量通信衛星、高精度低軌導航衛星等運營能力。實施“星海互聯”工程,落地國內首個低軌衛星互聯網海洋行業數據樞紐,推動衛星互聯網在海洋領域的應用與發展。推動整星、衛星測運控、數據采集與處理等設計與應用服務,精準賦能智慧農業、鄉村振興等領域,圍繞應急管理、生態保護、國土資源、防災減災、交通物流等領域形成典型產品或解決方案。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