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 評論員 王學義
近日,有人在視頻中自稱是江蘇徐州的一位家長,高調給孩子的老師送了這樣一面錦旗,內容是:“教啥啥不行,叫家長第一名!”視頻引起廣泛關注。12月6日,徐州市教育局對該視頻進行了辟謠,稱視頻中所稱的學校和老師均不存在。7日下午2點多,徐州市公安局賈汪分局發布通報稱,警方工作查明,該視頻系趙某某(男,43歲,徐州市人)自導自演的虛假視頻,其目的是為博取眼球、吸引關注。目前,趙某某已被公安機關依法傳喚。
這位徐州男子趙某某想火,倒也真的“火”了。他所導演的這一送錦旗視頻,在微博上熱度超過3億。若非徐州市教育局及時辟謠,對媒體表示“視頻內容純屬虛構”,可能還會在輿論場中造成更大的影響。只是“火”過之后懲罰便接踵而至,警方很快就找上門,將他依法傳喚了。
毋庸置疑,趙某某純屬咎由自取。這段時間,家長和老師之間的矛盾屢屢成為話題,比如,前些日子剛有家長怒退“家長群”;而今,趙某某又炮制“家長給老師送錦旗”視頻。這顯然是在撩撥公眾情緒,人為制造家校對立,對這種行為理應予以嚴懲。網絡不是法外之地,趙某某也將為自己的行為付出應有代價。

但也要看到,這次視頻內容雖然是假,但其折射出的焦慮卻真真切切。人們圍繞“叫家長”問題爭論不休,有大倒苦水的,有表示無奈的,也有替老師鳴不平的。在很多事情上,人們可以試著置身事外,但在教育方面卻很難——誰家沒有孩子呢?
在教育事業上,家長與老師本應是同路人,現在卻屢屢出現矛盾。造成這種問題,一方面是因為一些教師和家長對“家校共育”的理解還不到位。個別教師把分內的工作轉嫁給家長,把家長逼成了“編外教師”。而個別家長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自己就可以當“甩手掌柜”。這樣的認知分歧造成了矛盾。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責任邊界模糊。在責任邊界模糊的同時,各方權利意識卻都很高漲。比如,此前老師對學生的懲罰權是毋庸置疑的,而現在即便一些地方明確了老師懲罰權,老師也往往畏手畏腳,不敢輕易使用。否則,就可能面臨來自家長的巨大壓力。再比如,工作之外就是業余時間,很多老師和家長都堅決維護自己的“休息權”,這與過去也不一樣。還有,教育減負的政策本意當然沒錯,素質教育也沒錯,但實施過程中,很多教師和家長都感覺自己的負擔越減越重,孩子也越來越可憐、越來越不快樂,為什么會這樣?個中原因值得深究。
如今社會壓力大,工作生活節奏快,很多人都繃緊了神經,“最后一根稻草”不知何時就會壓下來。但無論如何,家長和老師都不應該成為矛盾對立的雙方。更不允許有人蓄意制造對立情緒。家校共育“1+1>2”,應該成為共識。假如出現家長與老師相互抵消的“零和效應”,那么孩子無疑將會成為最主要的受害者。這一幕,誰也不想看到。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