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來康城小區看房子,因臟亂差就選擇了在旁邊小區買的房子,沒想到現在小區變化這么大!”前不久,一位居民見到康城社區黨委書記臧曉恩忍不住感嘆道。如今走進康城小區,道路整潔平坦,休閑廣場上居民笑語盈盈,這是小區一年來由臟亂差蝶變成為潔凈美的真實寫照。這個變化源自小區所創建的“1+3”治理模式——“1”就是黨建引領,“3”就是業委會、物業公司、暖心橋便民服務社三家共同作為,實現“1+3>4”的效果。
黨建引領聚合力,小區治理提效能
嶗山區金家嶺街道康城社區康城小區共有12棟樓、1043戶居民,其周邊分布著多所小學、中學、公立幼兒園,是一個典型的學區房小區。然而,此前由于業委會運作停滯、物業公司服務缺位,小區一度陷入管理困境:綠地荒蕪、公共設施破損、安保和環衛服務不到位,居民投訴不斷,成為社區內知名的“問題小區”。為徹底扭轉這一局面,街道、社區兩級黨組織在廣泛深入調研基礎上,創新推出“1+3”小區治理新模式。
為強化基層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康城小區選舉產生了新一屆小區黨委,下設4個黨支部、8個黨小組、23個黨員中心戶。在組織架構優化的基礎上,小區黨委書記同時兼任業委會黨支部書記和業委會主任,實現“一肩挑”;黨小組長和黨員中心戶兼任樓組長,推動黨內職責與社區治理崗位深度融合。通過這一模式,康城小區將“黨建引領”轉化為“黨員帶領”,讓黨員成為小區治理的“領頭雁”,讓紅色力量融入到小區治理的方方面面。
業委會積極作為,打出治理“組合拳”
2023年6月,康城小區成功選舉產生新一屆業主委員會,由稅務系統退休干部于通海擔任業委會主任。上任后,他迅速帶領團隊打出一套治理“組合拳”,為小區發展注入新活力。業委會首先組織全體成員系統學習《民法通則》《物業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并赴優秀小區觀摩學習。
在明確權利義務的基礎上,業委會重點發力三項工作:一是與物業公司進行12輪商談,進行資產的合理劃分與界定工作,業委會爭取到70余萬元公益資產;二是建立財務管理制度,通過建立共管賬戶,將財務收支及時上傳至青島市物業賬戶管理平臺,接受居民監督;收集整理九大類82條物業服務問題清單,為提升服務質量提供精準依據。
物業主動作為,“硬改造”與“軟服務”雙提升
為全面提升物業管理服務水平,康城小區物業公司總部選派優秀的物業經理,充實加強物業管理力量。物業經理帶領團隊對接業委會,積極參與居民意見和建議的征集工作。針對居民提出的82條意見建議,制定分級整改方案,明確責任人和整改時限,并將整改成效作為年度物業考核的重要依據。
同時,物業公司投入2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小區綠化整體改造,同步推進環境整治、設施維修、配套服務等系列工程。目前,客服、保安、保潔人員已統一著裝規范服務,并配備電動巡邏車和貨運摩托車,切實提升服務效能。
值得一提的是,物業公司還聯合社區網格員與小區內6戶孤寡老人和困難家庭開展結對幫扶。其中,12號樓有一位90歲獨居老人,在癱瘓多年后重新站立起來,實現生活自理,社區網格員和物業管家長期義務為其提供買菜、垃圾清運、就醫陪護等服務。老人特意定制錦旗致謝,其海外歸來的女兒也專程到物業表達感激之情。目前,小區物業服務整改工作已基本完成,居民滿意度達90%以上。
“暖心橋”熱心作為,累計服務5000余人次
在康城小區,最初由黨員王廣義和志愿者劉海自發組建的工具屋,如今已發展成為功能完善的“暖心橋”便民服務社。在社區黨委的支持下,“暖心橋”工作屋不僅配備了扳手、電鉆、耙子、鐵鍬等500余件工具,還為居民提供電氣維修、自行車維修等20余類免費便民服務。
目前“暖心橋”已建立11個分站、16名隊員,遍布康城社區所有小區,累計服務及出借工具達5000余人次,基本做到了“居民有需求,小區有服務”。此外,“暖心橋”便民服務社還創新開展垃圾堆肥、手工皂制作、廢舊輪胎涂鴉等公益環保活動,推動小區向“無廢小區”的目標邁進。
“1+3”合力作為,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通過“1+3”治理模式,康城小區形成了在小區黨委領導下構建三方共建共治共享的小區治理共同體。
一是完成各自的轉型。黨建從注重加強自身建設向引領共同建設的轉變;業委會由注重維權向“維權+自治”的轉變;物業公司從注重市場效益向“市場+公益”的轉變;“愛心橋”由便民服務向“服務+環保”的轉變,實現了“1+3”>4的效果。
二是建立合作機制。每月由小區黨委牽頭社區派人參加召開一次“1+3”民主協商議事會,共同研究總結上月工作和部署下月任務,重點研究小區82條整改方案的進度和需要協調解決的問題,確保把解決小區問題落到實處。
三是加強黨群服務站建設。小區黨委和業委會成立后,在街道和社區的大力支持下,對原有的800余平米的公共空間進行了清理、改造,維修,最大限度滿足居民文化體育、娛樂學習的需求。2024年暑期,康城社區在小區舉辦首屆“鄰居節”,涵蓋公益大集、納涼晚會等多元形式。
從道路修繕到環境美化,從設施完善到鄰里互助,康城小區的點滴變化匯聚成基層治理的生動實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劉琴 通訊員 王永奎 張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