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經濟,正在掀起新時代的滔天巨浪。誰又將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在剛剛過去的11月,由中國企業評價協會主持評出的“2020中國新經濟企業500強”集體亮相。
緊接著,12月6日,36氪創投研究院主導的“2020年新經濟之王500強公司”評選也塵埃落定。
相關評選此起彼伏,說明新經濟風頭正勁。數據顯示,2019年新經濟占中國GDP的比重上升至16.3%,同比增長11.7%,幾乎是GDP增幅的兩倍,勢頭相當強勁。

疫情之下,新經濟更成為經濟復蘇的重要推動力,迎來前所未有的“窗口”機遇期。發展新經濟,已成為一個國家、一個城市進階的“必由之路”,從國家到地方,都在紛紛布局。其核心要義是什么?該如何發展?接踵而至的相關榜單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研究新經濟的窗口:人和環境是新經濟成功的兩大關鍵要素。
新經濟時代,人才的價值更甚于以往。創業者要實現夢想,除了自身硬核,還需要優渥的創業環境來成長。這種環境并不多得,因而新經濟企業的城市分布集中度極高,北上深杭四座城市幾乎瓜分了85%的份額。
但后面的城市從未停止追趕。
錯過了數字化和消費互聯網發展浪潮的青島,絕不肯再錯過新經濟的“風口”。眼下形勢緊迫,所幸,機遇尚存。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新經濟有不同的內涵。過去10年,是以移動互聯網尤其是消費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發展黃金十年。作為互聯網下半場的主角,工業互聯網將成就新經濟下一個黃金十年。
這恰恰與青島的產業優勢和城市定位高度契合。
當下,青島正在新經濟的賽道奮力奔跑:舉全市之力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創業之城,營造“4+1”發展生態,“頂格”發布推進新經濟業態模式發展的意見……
但未知的前路不會一馬平川。青島要全力破除觀念和意識的阻礙,讓“關鍵的人”樂于接受新事物、善于學習新事物、勇于探索新事物,敞開胸懷,真正地擁抱新經濟。
1、創始人的核心競爭力

“新經濟”一詞,早在2016年就被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如今正越來越廣泛地影響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方式。
2019年新經濟已占據我國GDP總量的16.3%。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三新”經濟增加值在國內GDP中的占比連續三年走高,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今年疫情之下,新經濟復蘇動力更強。從數據端看,高技術產業生產和投資顯著改善,超出市場預期。疫情甚至成為新經濟爆發式增長的催化劑。
發展新經濟,已經成為創業者、城市乃至全球各國的共識。想獲得長足發展,首先要研究新經濟。此起彼伏的新經濟評選應運而生,成為我們研究新經濟的重要窗口。
36氪創投研究院在今年10月啟動了2020年中國新經濟之王年度公司評選。其中,評選出的100家“最具競爭力企業”更年輕、更活躍,其門檻是在2019年1月1日至今有過不低于一次股權融資經歷,在所屬行業細分領域有著強有力的成長潛力、資本價值,同時在研發和創新投入方面也穩居行業前茅。
競爭力是企業實力的核心要素,而創始人則是新經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有別于傳統經濟,新經濟依托信息技術、互聯網和數據算法,追求的是需求個性化、產品差異化、迭代速度化。在這樣的經濟形態下,人才是最核心的資產。尤其新經濟企業的創始人,成為創業成敗的關鍵。
縱觀100家上榜企業,強大的創始人幾乎成為標配。
他們有的是“商業奇才”。曾參與創建美團外賣的沈鵬轉身打造了中國互聯網健康保險保障第一平臺的水滴公司;不到5年時間,從公關經理做到智聯招聘CEO的趙鵬,創立了互聯網垂直招聘App:Boss直聘。Boss直聘成立五周年,服務用戶超6000萬,年營收規模達10億數量級,躋身行業前三。
他們有的是“技術大拿”。地平線機器人創始人兼CEO余凱,是慕尼黑大學博士,人工智能專家,國際知名機器學習專家。曾任百度IDL常務副院長,百度研究院副院長,百度深度學習實驗室主任。他在中國率先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在互聯網行業的技術研發和創新,創立地平線機器人是最成功的學以致用。
他們有的是“天才少年”。新經濟的一大特點就是年輕化,不僅企業年輕,創始人也多是朝氣蓬勃的年輕人,顛覆了傳統企業的發展規律。有“AI四小龍”之稱的曠視科技,創始人是三位畢業于清華“姚班”的年輕人,平均年齡僅32歲。而能入“姚班”的學生,都是各省理科高考前三名。經過4輪融資后,曠視科技的估值已超40億美元。
2、傳統與新貴

貨拉拉的創始人周勝馥說,每一次面對選擇,自己都會選擇一些更為有趣且鮮為人知的“路”,創立貨拉拉也是如此。
優秀的新經濟創業者大抵都有這樣的能力和精神,支撐他們在新經濟領域埋下了一粒粒種子。然而,新經濟的種子想要破土而出長成參天大樹,還需要適宜的環境來成長。
所謂環境,就是城市發展新經濟的軟實力、生態圈。這一門檻,很高。
從多個新經濟企業的榜單來看,新經濟有著極高的城市集中度。觀象君梳理了2020年中國新經濟之王100家“最具競爭力企業”的注冊地發現,北京占據半壁江山,高達47家;上海、深圳、杭州分別為 17 、13、8家;廣州3家,紹興2家,而嘉興、東莞、蘇州、鄭州、南京、香港、廈門、海南、天津等各1家。
由中國企業評價協會主導評出的“2020中國新經濟企業500強”,從城市分布上看,新經濟500強企業分布呈現四大梯隊:北京獨占第一梯隊,聚集新經濟500強企業最多,數量達到115家,比例高達23%;上海、深圳、杭州為第二梯隊,新經濟500強企業數量分別為61家、60家、42家,在新經濟城市中表現優異。
在這一榜單中,青島有海爾智家和海信集團兩家企業入圍,位列第37和38位。這兩家企業都曾是傳統制造業企業,如今,正在奮力與新時代新經濟共頻共振。這說明,發展新經濟,青島有基礎。但更需要看到的是,青島與前排城市的距離還很大,新經濟的后浪未能成勢,前浪也寥寥可數。
究竟那些領跑新經濟的城市做對了什么?
北京以創業為引領,上海以“四新”為引領,深圳以電子信息產業為引領,杭州以“互聯網+”為引領,路徑雖然不同,卻都形成了快速發展的新經濟動能。
在新經濟領域,杭州打破了固有的“北上廣深”四強格局,其晉級的路徑更值得思考。
杭州的新經濟始于阿里。這座誕生消費互聯網龍頭的城市,培育扶持阿里成長,繼而擁有了強大的產業平臺,撬動了整個城市,發展數字治理、數字經濟,形成燎原之勢。同時,在一流的營商環境下,政府與企業良性互動,創業“新四軍”跨界顛覆,“數字經濟第一城”按下快進鍵。
去年9月,杭州就布局了以數字經濟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雙引擎”驅動的高質量經濟發展宏遠藍圖。從數字化防疫,到新制造企業逆勢而上,從新興產業培育、傳統產業提升,到優化平臺建設、集合資源要素……杭州新經濟發展的動能得以持續強勁。
可見,領跑城市的成功更多在于城市管理者對新經濟種子的發現、培育、引導和服務,為企業提供優良的發展環境。
3、用工業互聯網“切入”
新經濟的強弱不僅影響著當下城市的競爭力,更為城市的未來埋下伏筆。城市間,競速新經濟的意愿很迫切。比如青島。
從最初的IT產業、中興華為等網絡設備產業,到騰訊等移動互聯網產業、微信等社交平臺,青島都錯過了不少機會,以致于產業結構明顯落后,新經濟規模不大,競爭力不強。
在新經濟企業城市分布高度集中的當下,青島還有機會嗎?答案是肯定的。
新經濟是指新的經濟形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新經濟有不同的內涵。過去10年,是以移動互聯網尤其是消費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發展黃金十年。隨著互聯網流量紅利達到頂峰,市場趨近飽和,高增長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過渡。作為互聯網下半場的主角,工業互聯網或將成就新經濟的下一個黃金十年。
率先找到答案的青島已經在這條路上馳騁開來。
今年以來,面對全球產業競爭新格局的加快形成,青島鮮明提出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8月,青島市政府印發的《關于推進新經濟業態模式發展的意見》提出,打造1個國際領先、10個國內知名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10個左右具有行業影響力的電子商務和線上服務平臺。
至此,工業互聯網明確成為青島發展新經濟的重要路徑。
新經濟涉及范圍廣,業態極其豐富,而且新的業態還在不斷涌現,青島立足自身實際,精準切入工業互聯網、電子商務、線上服務、新金融服務等四大領域。其中,在自身稟賦“勢能”與率先起跑“動能”的雙重作用下,青島在工業互聯網領域已經“領先了半個身位”,并通過營造“4+1”發展生態,優化新經濟發展環境。
“十四五”時期,青島將瞄準工業互聯網集中發力,進一步整合、發揮在產業基礎、創投風投資本、應用場景、卡奧斯平臺等方面的優勢,培育形成較為完備的工業互聯網全產業生態,在參與全球工業互聯網競爭與合作中占據主動。
4、癥結存在于我們的頭腦中

近兩年來,青島發展新經濟十分刻苦。2018年印發實施《青島市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2019年強力發起15個攻勢,新經濟貫穿“高端制造業+人工智能”攻勢等多個攻勢。
成效很顯著。青島新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7年的25.8%提高到2019年的30%。疫情沖擊下,青島新經濟高歌猛進,上半年投資占比為49.5%,增速為40.9%,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
勢頭起來了,但與先進城市相比,青島新經濟總體規模還較小,標桿引領性的企業仍是空白,新經濟的生態體系還沒有形成。
怎么做才能快一點再快一點地追上差距?
學習北上深杭這些城市的成功之處,青島要在“人”的層面繼續下功夫。
所有的事業,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是人的思想,是人的精神,人的能力。搞活新經濟,先要搞活關鍵的人。
一座城市的主政者、各級領導干部就是這樣“關鍵的人”,他們的發展思路和視野決定著產業的高度,進而影響著城市的未來。
值得欣喜的是,青島的決策層在經歷了新經濟洗禮后,透徹地學習研究了這一不斷進化的新物種,凝練出了適宜青島發展的新理念,完成了新經濟發展的頂層設計,統一了思想認識,確定了路數打法。
為了給青島找到一條精準、有效的“崛起之路”,青島的主政者對新一代信息技術,尤其是對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進行了潛心研究。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精讀的相關論著超過200萬字,絕對算得上是工業互聯網領域的專家型官員。
正因為如此,青島在新經濟的賽道上雖然起步晚,但方向明確、路徑清晰、步伐堅定。
按照這樣的觀念和視野,青島還理出了13條產業鏈,每一條產業鏈都由一位市領導牽頭,頂格傾聽、頂格協調、頂格推動。
看得出,發展新經濟,青島的領導干部下了很多苦功夫,從思想上不斷突破自我。但正如企業家的感受——頂層非常給力,但基層需要跟進。我們個別負責招商引資的基層干部,觀念、意識仍是短板。

有企業家吐槽:青島有些區市的招商引資干部頭腦中的傳統產業觀念根深蒂固,簡單以投資額的多少來衡量項目,“一聽投資額可觀的項目,熱情洋溢;一聽輕資產項目,或者只有幾個員工的小企業落地,頓時熱情大減。”
必須承認,這些個別“關鍵的人”固守傳統舊觀念,更傾向于看得見摸得著的大項目大投資,對輕資產或“小而美”的新經濟項目重視不夠。“過于現實就是短視,對新經濟不能擁抱歡迎甚至吸引的話,我們錯過的不僅是現在,更可能是未來。”一位企業家這樣表示。
癥結存在于頭腦中:觀念意識因循守舊,路徑依賴、認知不足,不善于學習新事物,因為缺乏相應的知識,“看不懂”新經濟項目蘊含的巨大潛力……
所有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思想問題。
我們只有打開了思想的枷鎖,打破了發展傳統產業的路徑依賴,樂于接受新事物、善于學習新事物、勇于探索新事物,樹立新經濟思維,才有可能真正認識新經濟、發現新經濟、擁抱新經濟。
附:“2020年中國新經濟之王最具競爭力企業”名單





作者 | 長亭 策劃 | 沈默 編輯 | 長亭

往期精彩內容正在開發,歡迎關注!如果您有意見建議,歡迎發送郵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