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10日訊 觀海新聞記者今天從李滄區人民檢察院獲悉,該院“檢潤民和·司法救助家”工作室正式揭牌成立。該工作室重在匯集多方力量,綜合救助因案致貧、因案致困的當事人。青島市檢察院、李滄區委政法委、微塵基金會及部分李滄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受邀參加啟動儀式。據悉,這是全市基層檢察機關首個司法救助專門工作室。

成立儀式上,還對3名涉案被害人集中發放司法救助金。其中一名擔任人民監督員的政協委員,為一名虐待案未成年被害人提供了愛心成長基金,并為其唯一監護人提供了就業幫扶,檢察院在開展司法救助的同時,牽頭相關職能部門為其解決了落戶、就學、心理疏導、關護成長等多項救助措施。
據介紹,“檢潤民和·司法救助家”是李滄區人民檢察院落實最高檢《關于充分發揮檢察職能服務保障“六穩”“六保”的意見》,自覺融入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格局,融合公安局、教體局、民政局、團委、婦聯、社會公益組織、愛心企業等多方力量,共同打造的涵蓋司法救助、支持起訴、心理疏導、就業扶持、社會幫扶等功能于一體的司法救助平臺。重在通過建設“線上+線下”的多元化綜合化救助平臺,由檢察機關“應申請被動救助”轉變為“依職權主動救助”,更加及時有效的開展司法救助、傳遞司法溫度;通過多元化司法救助,匯聚各方力量的平臺,通過一個案子、挽救一個被害人、救助一個受害家庭,守護一方平安,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李滄區檢察院還以成立“檢潤民和·司法救助家”為契機,進一步健全司法救助工作機制——建立一個專門場所、即在12309檢察服務大廳為申請救助群眾設立“司法救助家”專門工作室,既暖心又保密:線上還開通24小時服務的司法救助APP窗口,實現“一站受理、一次辦好、一個窗口、多方救助”,在最短的時間內,讓群眾跑最少的路。如八十多歲老人安某救助案、未成年人李某救助案、殘疾人甄某等六件救助案均是通過網上審核或者聯合當地檢察機關辦案等方式將司法救助金及時發放到被救助人手中,彰顯檢察溫度。以標準化規范司法救助辦理,制定了一套標準制度、即《司法救助實施細則》,明確界定救助對象范圍、細化救助金額計算方法、完善司法救助辦理程序;健全一個工作平臺、即內外聯動司法救助平臺,凝聚多方力量;實施一套工作機制、即“六化”司法救助工作機制,實現效果最大化。建立刑事訴訟全流程司法救助制度,實行司法救助背書審查和員額檢察官考核激勵辦法,完善救助案件線索發現、移送、分析、研判機制,變案后因訪救助為案中同步救助,實現應救盡救;主動提供上門救助,溝通其他部門幫助群眾辦理需要提交的材料,變群眾“上門求助”為檢察機關“上門救助”,真正實現群眾“一次都不用跑”。針對疫情新情況,近期辦理的7件救助案件均由干警主動到當事人戶籍所在地居委會和街道辦事處進行核實,順利為當事人發放救助金,緩解了當事人的生活困難。(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戴謙 通訊員 孫曉冰)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