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能力日益強大,每年推出一千余種新面料
即發“新布料”:讓高科技與你“肌膚相親”

不久前,即發集團推出了一款“網紅”產品:利用海洋生物甲殼素纖維以及復合材料制造而成的口罩,可以在反復水洗后依舊保持抗菌防病毒的特性,一上市就引起了海內外的關注,一周內接到近1000萬個訂單。
抓住科技創新這張“王牌”,即使在受疫情影響的今年,即發也通過“推出新技術、研發新產品、創造新模式”等方式,穩住海外市場的同時,加大了開拓國內市場的力度,在我國打造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找準了位置。
即發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楊為東告訴記者,即發目前接到的訂單處于“爆滿”狀態,今年的營業額預計將不降反升,實現“逆勢上揚”。
技術創新,找準市場新需求
疫情之下,人們在家時間增加。即發敏銳地捕捉到了家居和休閑功能二合一的服裝品類商機,迅速加大了對休閑家居服的設計和生產。
墨藍色的套裝摸起來是家居服的觸感,設計上卻兼顧休閑服裝的時尚;奶白色的嬰兒裝柔軟又親膚,面料卻是純滌綸材料經創新工藝“改制”而成;短絨裝的棕色布料在“長相”和觸感上都與泰迪狗的毛色無異,而且即使抱著寵物狗也不粘毛……這些“新式”服裝背后都“藏著”即發的創新工藝。
紡織行業有句話,“面料是關鍵、材料是根本”。即發技術創新抓住面料和材料這兩個基礎環節,不斷研發差異化、功能性材料,提升紡織行業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
強大的研發能力需要龐大的研發投入。即發的研發投入一直維持在3%-3.5%之間。這是個不小的數字,要知道,2019年,即發的營業收入已經超過112億元。
強大的研發支撐下,即發每年推出的新面料可以達到1000多種。而這些面料也“革命”了我們常規意義上對于“布料”的理解:玉米、大豆、蝦殼、螃蟹殼甚至礦泉水瓶,都可以被做成服裝“穿在身上”。
即發新研發的“網紅”可水洗口罩的主要材料就是來源于天然海洋生物中的甲殼素纖維。在即發的生產線上記者看到,在智能化設備的運作中,潔白的甲殼素纖維逐漸成形,閃耀著珍珠般的光澤。這種面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具有天然抑菌防異味的功能,水洗50次后仍表現出良好的抗菌效果,達到了抗菌紡織品標準FZ/T 73023評價中的AAA級標準。
“瞄準”玉米以及農作物秸稈,即發還成功研發了聚乳酸纖維材料,由此生產的面料親膚、保暖、透氣,還具有抑菌、抗螨、抗過敏的功效。當然,更重要的是,這款面料的生產不僅能解決秸稈等農作物處理的問題,還可以進行生物分解,真正實現了綠色環保。
面料的開發能力強,是紡織企業技術水平的最高體現。以聚乳酸纖維的研發和生產為例,這種纖維有強大的應用前景,但耐拉力不強的性質“絆倒”了不少紡織企業。為此,即發將拉長率較強的聚烯烴和聚乳酸搭配,同時對織布機器、染整工藝等設備和環節都進行了改造,以控制聚烯烴的穩定性。對全生產環節反復試驗、改進后,才得到了穩定成熟的聚乳酸纖維面料。
戴上科技創新這雙“金手套”,即發把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甚至是礦泉水瓶這樣的可回收垃圾都轉變成了可用、可穿,甚至具有功能性的面料,不僅在疫情下找準了市場,也找到了支撐紡織產業“后半場”發展的路徑。
模式創新,在“雙循環”中找到位置
外貿企業轉內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發的選擇是,以“補鏈、延鏈、強鏈”為出發點,促進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現代化;以創新、創意、創造為落腳點,提升企業的創新力和競爭力。
以前,即發的市場主要在海外,目前,即發的國內市場占比已經超過40%,還有持續增加的趨勢。這種轉型,更多的來自于企業背后的模式創新。
在國內服裝行業,產品的“出貨期”越來越短,服裝款式的迭代也越來越快,企業因此面臨著更高的要求,設計、選料、加工,每一個生產環節都要提質提速。怎么辦?即發的選擇是,最大限度發揮“二次企劃”的靈活性。
什么是“二次企劃”?與以往生產服裝推向市場的選擇不同,現在的即發在推出一款新品時,會先選擇一部分上市,再根據消費市場的反饋,進行面料、顏色、款式等方面的調整,找到消費者精準的需求,據此指導后半部分訂單的快速設計和生產。如此一來,產品的生產與市場的喜好貼合得更加緊密,服裝行業最大的庫存問題也得到了解決,生產模式實現了從推動式向拉動式的轉變。
帶著這樣的創新理念,即發不僅加強了與安踏、特步等國內一線品牌的合作,也加強了琴鷗等自主品牌的設計和生產,在國內市場站穩了腳跟。
與海外市場相比,國內市場的前端企劃成熟度低,產業鏈也不夠完善。例如,海外企業在下訂單時往往會附帶詳細的設計樣板,與之相比,國內企業更習慣于簡單地“訴說需求”,這樣一來,對“接單”的生產企業考驗更高。不過,這個困境很快就隨著即發提升自主化管理水平、補齊國內企業欠缺的產業鏈迎刃而解。
這仰仗于即發強大的設計和生產團隊,以及加大對設計師及打板師的培養,通過培訓、考試等方式篩選人才。今年以來,即發的設計師和打板師等相關工種增加了超30%,細化了生產環節,提升了質量和效率。
在市場需求日益多元的今天,即發要發展,就不能自我滿足于一家“服裝生產企業”。通過延長服務鏈,即發持續發力提升產品附加值,“把簡單的留給客戶,把復雜的留給自己”,從以需求為導向,轉變成主動發掘市場需求、跟蹤提供創新方案的新型“服務企業”。
應用創新,讓紡織融入生活百業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十四五”期間,即發除了繼續提升傳統紡織產品,圍繞高端化、品牌化、智能化、柔性化、綠色化和時尚化進行生產,還將致力于把紡織面料從生活用紡織品向醫用防護、特種特需等領域的應用升級。
提起紡織材料,你還是只能想起面料和服裝嗎?即發正在“革命”這種觀點。以殼聚糖纖維及其無紡布、紗線、面料等產品為例,即發通過建成10萬級潔凈生產車間,已經把殼聚糖纖維天然抑菌、止血止痛、促進創面愈合、減小創面疤痕等功能應用到難愈合創面的護理敷料上,出口到歐美等多個國家。
順著這個方向更深入一步,即發生產的“膜材料”在生命科學領域也找到了“用武之地”,與國際知名醫療企業合作生產的血液透析機和血液透析器在海內外有著廣闊的市場空間,標志著即發在進軍高端生命醫療科技領域已經邁出了堅實的步伐,讓紡織材料成為推動醫療發展的重要力量。
即發的合作對象還有電子生產和石油安全企業所屬的行業,該行業對特種工作服有極高的要求,比如防油污、去靜電。在這些領域,即發已經在國內的服裝企業中先人一步,找到了立足點。
在特種特需服裝領域,即發早已與國內行業頂尖的科研院所和團隊機構密切合作,研發出了包括可穿戴服裝在內的智能產品。穿上這款服裝,你的健康狀態就“盡在掌握”了,它可以有效采集身體的動態信息,實時監控穿戴者的健康狀態,實現遠程預警,降低健康風險。
提起技術創新,即發的“領先”不僅僅體現在面料研發方面,超臨界二氧化碳無水染色技術也已經成為環保印染不能不提的革命性技術。
早在2014年,即發集團就通過產學研合作開啟了超臨界二氧化碳無水染色技術的產業化研究與應用。“應用超臨界流體的非液非氣狀態,既能夠溶解染料,又能夠將染料快速地帶入紡織品內部,整個過程不用一滴水,染色時間明顯縮短,實現‘零’排放,環保而且高效。”即發集團副總經理萬剛曾這樣解釋這項無水染色的技術原理。
經過大量的研究試驗,即發突破了設備、工藝、染料、檢測等多項制約產業化生產的關鍵技術難題,建成并成功運行世界首條1200L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無水染色產業化示范生產線,“科學技術工程產業市場”的全鏈條產業化已經成型,將在“十四五”期間大放異彩。(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耿婷婷)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