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外賣“雙標”守護舌尖安全
堂食用鮮肉,外賣用凍肉;堂食用新米,外賣用陳米……近日,部分餐飲商家堂食外賣“雙標”現象被媒體曝光,引發公眾廣泛關注。一邊是堂食的現炒現做、真材實料,一邊是外賣的預制菜復熱、分量縮水、食材降檔,消費者花同樣的錢,卻得到截然不同的體驗,無疑損害了消費者權益,也擾亂了餐飲市場的正常秩序。
一家店為何“兩面派”?商家表示,他們有“苦衷”。外賣大戰中,平臺抽成比例較高,各類滿減、補貼活動也讓商家承擔不少成本,為保證利潤,部分商家在食材、分量上做文章。如一些商家為參與平臺活動,不得不提高外賣價格,或降低餐品品質,陷入“不參加活動沒流量,參加了活動難盈利”的困境。但外賣成本高不是降低餐品質量的理由,犧牲餐品質量和商家聲譽換取一時利益實非良策。這種將經營風險轉嫁給消費者的做法,暴露出的是部分商家對消費者權益的漠視。
話說回來,部分商家敢如此操作,一方面是外賣制作過程不透明,即便消費者發現了“雙標”的貓膩,但由于餐品在配送后形態和口感本就有所改變,消費者要舉證困難重重;另一方面,相關標準規范缺失也導致“雙標”行為難界定、難處罰。在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的相關管理辦法中,對于外賣與堂食在食材、分量、價格等方面缺少明確規定,監管部門在執法時缺乏清晰依據,使得不良商家有空子可鉆。
堂食外賣“雙標”問題必須破解,商家“注水”的風氣也必須遏制。監管部門應強化對外賣全流程的監管,建立從食材采購到配送的追溯機制。餐飲企業需回歸商業本質,將誠信作為經營底線,通過標準化流程確保堂食與外賣同質同價。外賣平臺亦應承擔責任,完善評價機制,對消費者投訴快速響應,推動商家透明化運營。消費者則需增強維權意識,遇到問題時主動舉報,倒逼商家規范經營。
餐飲市場的生命力,在于“食以安為先,信以誠為本”。堂食與外賣,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不該一面光鮮、一面斑駁。只有讓外賣與堂食遵循同一套品質標準,外賣行業才能真正回歸“便利生活”的初心。食客的眼睛或許會被屏幕蒙蔽,但味蕾對品質的感知不會偏差,市場對公平的追求終將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