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 評論員 王學義
如今“刷臉”正被越來越多行業采用。一些職能部門也把刷臉當成了時尚。只不過,臉是想“刷”就能“刷”的嗎?
今年9月,廣西南寧市民黎先生想賣一套商品房。一個名叫韋遠鵬的房產中介,以房屋查檔為由用手機給黎先生進行了刷臉。可就是這么一刷,“刷”走了黎先生的房子。比黎先生受騙更早的還有幾位市民。這些賣房者都在和韋遠鵬完成刷臉認證之后,房子當天就被過戶出去,立刻又被買家抵押給第三方。但賣房者們并未拿到房款,受騙總額超1000萬元。
韋遠鵬能通過刷臉騙走業主的房子,是因為他鉆了一款名叫“邕e登”的App的空子。“邕e登”并非什么山寨軟件,而是南寧市不動產登記中心于2018年推出的線上業務辦理平臺。據報道,當時推出這一平臺,目的是“深化‘放管服’,讓市民少跑腿”,通過“邕e登”App進行刷臉認證,不僅可以查詢名下房產,還能辦理房產過戶。就初衷而言顯然好的,可如果業主對操作流程不熟,房產中介就有機會通過刷臉進行不規范操作。
騙子當然很可惡,韋遠鵬如今也已落網,等待他的將是法律的嚴懲。但譴責騙子的同時,也應反思系統的漏洞。我們都知道,按照傳統的做法,賣房子有一套完整而成熟的流程,操作起來嚴絲合縫,騙子鉆空子的幾率并不大。然而,在這一事件中,售房者們只刷了臉以及在紙質的《房地產買賣代辦合約》上簽過字,房子就被輕易過戶了。雖然這里面有騙子仿冒簽名的環節,但流程如此簡單,還是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畢竟,這是賣房子不是賣菜。對很多家庭來說,房產幾乎是一輩子的積蓄,操作起來怎能如此輕率?

“‘放管服’,讓市民少跑腿”本是好意,但為了安全起見,有些必要的程序不能一“放”了之。就拿賣房子來說,業主本人到交易大廳現場過戶,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服務窗口存在的意義之所在,豈能什么事都交給App?而且,當地房地產登記部門有沒有能力對收集來的公民生物信息的安全負責?媒體報道之后,南寧市不動產登記中心也表示,將于近期對網絡平臺進行優化,設置刷臉文字提醒、增加驗證碼確認等。這算是一種積極回應,但從中也可以看出,之前的App是連“刷臉文字提醒”“驗證碼確認”環節都沒有。這難免讓人心驚肉跳。如果缺了這樣的環節,又哪里還是什么“漏洞”,分明就是斗大的窟窿。
在這個互聯網時代,便捷是大勢所趨,但便捷不等于放任自流。有些職能部門推出的App深受歡迎,但也有些App存在巨大隱患,可能直接導致用戶安全失守。絕不能讓這樣的App“帶病上崗”,一經發現就要及時下線。
當然,也要提醒民眾不能隨便“刷臉”,因為很多時候,臉既是“身份證”也是“密碼”,關系重大。但光提醒顯然不夠,還必須在完善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對一些個案堅決“亮劍”,從而進一步凈化行業,推動人臉識別規范安全有序發展。
再回到南寧這一案件中,除去對犯罪嫌疑人韋遠鵬追責之外,推出“邕e登”App的相關部門又該擔何責,顯然值得追問。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