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晨菲(青島理工大學 學生)
前些日子,一段清華大學某學生端著電腦騎自行車的視頻上了微博熱搜。事后這位同學也對此作出回應,澄清自己只是一名普通學生,由于擔心關機導致程序中斷才不得已騎著車子看電腦,同時他也呼吁大家不要效仿這樣的危險做法。這段視頻延伸出了“清華卷王”等熱詞,也讓“內卷化”成為熱議的焦點。
“內卷”一詞源于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在1963年出版的《農業的內卷化》。吉爾茨發現,由于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存在勞動力技術較為落后和土地資源有限等問題,農業無法向外延發展,只能將勞動力不斷地投入到固定的生產中。這樣的生產過程被吉爾茨概括為“農業內卷化”。一言以蔽之,“內卷”指的是人類社會在一個發展階段達到某種確定形式后,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吉爾茨“農業內卷化”的概念提出后,“內卷化”一詞被延伸到其他領域。如今在高校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大量的“內卷化”現象。
在近日發布的一篇報道中,媒體通過采訪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幾所985高校的學生,記錄了他們生活中存在的“內卷”現象。比如,同學們為了獲得更好的成績,上交的論文作業往往會比老師規定的字數多一些。獲得優秀成績的學生比例是固定的,因此有同學可能拿不到優秀,但依然會有意地增加自己的論文字數。造成的結果就是,同學們都為此付出了更多的精力,但沒有都能獲得顯著的效益。并且,學生們在這個過程中已經漸漸走入了“超額完成—取得好成績—下次作業再超額完成……”的死循環,持續投入無謂的精力,卻沒有獲得真正的發展。
“內卷”的表面之下,是競爭、壓力、焦慮的暗潮。自踏入大學開始,學習成績、評優、各項含金量高的競賽擺到了大學生的面前。有人追求滿績點的學業成績,有人追求榮譽稱號,有人專注于考取更多的證書……不變的是,無論哪一個選擇,都要面對無數的競爭者。為了達到理想的目標,就不得不付出時間和精力,而花費的這些時間與精力,卻不一定產生100%的效率;當重復的投入沒有獲得發展上的突破,則很可能陷入了“內卷”的泥淖。
有競爭就可能會存在壓力與焦慮,當我們處于焦慮之中,對待競爭的態度和做法也會逐漸變質。對于身邊或自身存在的“內卷化”,我們需要靈活對待、理性看待,最重要的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規劃學習與生活,將目光看向“圈外”,敢于“破圈”。
學生需破“心態”之圈,擺正追求目標與理想的態度,以自己的真實情況為基礎進行學業和未來的規劃,不拘泥于形式和量化,將眼前的任務作為鍛煉能力的踏板,量力而行。教育需破“形式”之圈,引導學生轉變思維,在教學內容與任務布置上避免以形式為考核標準。家庭需破“期望”之圈,“望子成龍、望子成鳳”的想法不一定適用于每一個孩子,如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陳陽所言:“需要想清楚‘我們的教育目標是為了培養怎樣的人才’‘我們希望看到孩子成為怎樣的人’。”當然,防止“內卷化”要破的“圈”不只是以上幾個方面,社會各個群體中的“內卷化”現象還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與行動。
“內卷”難免自縛,“破圈”方獲生機。誠然,我們無法篤定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不受到“內卷”心態的束縛,但只要及時轉變、敢于“破圈”,從死循環中跳脫,就能免于原地踏步,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我發展。
(本文系“青島市首屆高校評論大賽”參賽作品)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