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引來白鷺飛至稻田棲息。
藍村大米曾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名噪一時,留在青島人的美好記憶里,后因土地分散、天旱缺水等原因絕跡40年。2010年,藍村青香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成立,不僅“復活”了這一品牌,還實現了水稻種植規模化和標準化,引領當地農民致富奔小康。
當下正值水稻苗茁壯成長期,在藍村街道二里村,一壟壟綠油油的水稻成了盛產稻米的“寶地”。可十年前,這些水稻所扎根的土地本屬于不招北方莊稼待見的“鹽堿地”。
“以前這些鹽堿地,正兒八經莊稼長不好,基本上是荒地。”藍村青香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孫海祥一邊指著成片的稻田一邊介紹說。
藍村街道種植水稻可追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但是當時因為規模小、管理難度大,種植面積不斷減少,到七十年代末已難覓水稻蹤跡。后來,隨著國家土地流轉政策的實施和惠農力度的加大,水稻種植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當地村民將這1100多畝荒地集中起來,成立合作社,走上了規模化、集約化種植的路子。
孫海祥說:“合作社成立后的十幾年,通過改善土壤,現在水稻平均畝產一千斤左右,基本實現機械化,種植技術日趨成熟。除了自己種植,還帶動周邊村民種植,面積達五六千畝。”
合作社利用自身水稻種植技術優勢,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形式,實現了水稻種植規模化和標準化,讓農戶嘗到發展品牌農業的甜頭,紛紛通過資金入股或簽訂統購統銷合同方式參與,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目前,已發展股東社員160多人,年銷售收入達550萬元,帶動周邊農戶1160多戶,發展成為全市專業從事水稻種植及深加工的規模最大、專業性最強的龍頭示范合作社。“我常年在這干,一年穩收入在四萬塊錢。忙的時候我對象也來干一段時間。”郭家莊村村民王同考說道。近年來,在不斷尋求種植技術實現新突破的基礎上,合作社還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水稻品質提升和品牌建設上。由于藍村大米定位高端綠色食品,所以產出的大米價格高于普通大米三到五倍仍供不應求。每年豐收時,藍村大米的火爆銷售讓很多城里人慕名而來,對田園環境流連忘返。受此啟發,當地政府借此發展農村休閑旅游,每年舉辦“水稻節”和“私家稻田認購”活動,也帶火了藍村鄉村休閑游,期間,吸引了不少各區市市民前來認購游玩。現在,合作社發展前景越來越好,社員收入逐漸增多,攜手奔小康的底氣更足了。
孫海祥介紹:“下一步我們初步設想建一個育秧大棚,給周邊愿意種的農戶提供秧苗,這樣不但保證了自己的秧苗供應,還可以給周邊村民提供秧苗支持和技術指導。” 劉云睿 張亭亭
責任編輯 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