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殷嘉敏(青島大學 學生)
今年9月開始,杭州時代小學在五六年級女廁的每個坑位都貼了粉色提示牌:“特殊時期需要幫助請到醫務室噢!”老師表示,女孩子一般在五六年級會月經初潮,擔心孩子們遇到這種情況不知如何處置,這樣能讓孩子迅速找到人幫助。校醫務室里備有全棉衛生巾、一次性內褲、紅糖姜茶、暖寶寶、熱水袋等。
在長期的文化浸染下,在一些人的觀念里,月經一直是骯臟的、禁忌的、倒霉的,甚至是不能在公眾場合談論的存在。女生們面對月經初潮多是惶恐,年齡漸長后,對“衛生巾”“例假”等詞語都難以啟齒,甚至在超市購買衛生巾時都要藏著掖著,拿著黑色塑料袋遮擋著,月經帶來的羞恥感伴隨著女生的一生。

性教育方面的缺失是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學生時代的生理衛生課在一些地方被當做無意義,甚至直接跳過女性生理方面的內容。同時部分家長不會和自己的孩子詳細說,甚至在孩子詢問時選擇糊弄過關,能省略則省略。
杭州時代小學的做法是值得借鑒的,“經期提示牌”不僅可以讓女孩子從小就有對月經一個正確的認識,認識到這并不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情,不舒服的時候能夠坦坦蕩蕩去尋求幫助。也讓男孩子有意識地去關心女生,而不是嘲笑和尷尬,不會到以后只安慰一句“多喝熱水”。同時,醫務室配備的各種經期用品也給一些特殊家庭如留守兒童送去了關懷,避免了獨自應對時產生恐懼,學校對女孩子的人文關懷讓溫情代替了月經羞恥。
從高校學生設立“衛生巾互助盒”,到小學設立“經期提示牌”,能看出來大家正在逐步打破“集體無意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進一步關注女性權益。月經不是羞恥,溫情永遠都在。
(本文系“青島市首屆高校評論大賽”參賽作品)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