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18日訊 今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2020學術年會在青島召開。會上,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立新介紹了實驗室五周年運行取得的科研成果。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立新。
五年來,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透明海洋、海底發現、藍色生命、健康海洋、海洋高端智能裝備等重大戰略任務穩步推進。全球最大的區域海洋觀測網“兩洋一海”定點觀測系統邁入實時化時代;以自主研發譜系化水下滑翔機、Argo浮標、深海大浮標、實時潛標、聲學與電磁傳感器等為代表的一批深海觀測與探測核心技術與裝備取得突破;深海多圈層能量與物質循環理論取得重要進展。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2020學術年會現場。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組織實施的海燕-X水下滑翔機將世界深海水下滑翔機最大下潛深度“刷新”到10619米。
五年來,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公共科研平臺支撐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基本覆蓋海洋領域重點學科方向和事關海洋科技長遠發展的關鍵領域,服務能力和運行效能達國內先進水平;實驗室全球影響力大幅提升,基本實現了與國際一流海洋科研機構并跑的態勢,若干研究方向具備了領跑優勢。近兩年,實驗室在《自然》、《科學》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數量比肩全球頂尖的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實驗室獲得每十年一次的“第四屆(2029)世界海洋觀測大會”舉辦權,吳立新成為亞洲第一位獲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領導力最高獎Ambassador獎的學者。
舉世矚目的成果背后,是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制機制探索的不斷深入。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加快推進國家實驗室治理現代化,大膽探索國家實驗室的建設思路、運行管理體制與機制。探索建立理事會管理、學術委員會指導、主任委員會負責的“三會”治理模式,充分實現“去行政化”和機構“扁平化”;打破傳統人才管理體制,試行科研人員以“雙聘”為主,與協同單位共享科研成果,最大限度激發創新活力;瞄準世界前沿問題、關鍵核心技術及引領未來發展的顛覆性技術,自主設立“鰲山科技創新計劃”“問海計劃”項目,寬容失敗、鼓勵探索,為重大科學計劃的凝練提供預研;探索“盤活存量、開放共享”的大型科研基礎設施管理運行模式,推動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穩步提升。
據悉,本次年會從即日起持續舉辦6天,設5個專題報告會場,共有99個專題報告、20個青年學者報告。年會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油氣勘探開發專家李陽,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林間,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等圍繞海洋油氣勘探開發、印度洋多學科國際前沿研究及空間科學衛星計劃作報告;在隨后5天的專題報告會中,與會人員將圍繞海洋動力過程與觀測模擬、海洋生命過程與生態環境、海底過程與礦產資源、海洋生物資源及其利用、海洋工程裝備與技術五個專題進行報告和交流。(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耿婷婷)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