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隨機器人產業的蓬勃發展,青島市如今成為正在崛起的機器人產業新高地。為了擦亮這顆耀眼的“明珠”,青島市近年來通過厚植機器人產業成長土壤,不斷拓展機器人應用領域,推動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是衡量一個國家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之一。近日走進山東省青島市的裝備制造企業和公共場所,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的身影隨處可見。伴隨機器人產業的蓬勃發展,青島市如今成為正在崛起的機器人產業新高地。為了擦亮這顆耀眼的“明珠”,青島市近年來通過厚植機器人產業成長土壤,不斷拓展機器人應用領域,推動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厚植機器人產業成長土壤
■為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厚植機器人產業成長土壤,青島市今年3月印發《關于支持機器人產業加快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拿出真金白銀,為更多機器人企業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走進位于青島市高新區的青島科捷機器人有限公司的產品展示車間,記者看到現場獨具特色的機器人智能化生產線。在這條生產線上,一臺橘紅色全鋼重載輪胎龍門機器人正在對輪胎進行分揀碼垛,一個個汽車輪胎按照尺寸被機器人快速分揀,并整齊碼放在等待接收的AGV(自動化引導小車)旁邊。綠色通道內,AGV小車搭載碼放好的輪胎,運出作業工位。在通道的另一頭,透過半透明的模塊化全自動組框機柜,只見機柜內一雙靈巧的“機器手”將一顆顆微小的螺絲,精準地嵌入到手機內殼中。
“我們生產的機器人既有‘大塊頭’,能夠對重達幾百公斤的物品進行分揀碼垛;也有視覺引導柔性裝配機器人這樣的‘繡花手’,能夠對微小工件進行抓取、裝配,識別率達到99%以上、精度達到0.01毫米。”青島科捷機器人有限公司制造部部長鄭巖告訴記者,公司長期致力于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物流設備及以智能裝備為核心的工業4.0解決方案的研發、制造、銷售,目前公司產品廣泛應用于橡膠輪胎分揀碼放與智能手機組裝。憑借視覺引導柔性裝配機器人的卓越表現,公司還是富士康公司在中國大陸機器人領域的重要合作伙伴。
專注于工業機器人生產制造的科捷公司,只是青島市機器人制造企業的一個縮影。據青島高新區經濟發展部副部長王華華介紹,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機器人企業50多家,實現營業收入40億元,其中青島高新區成為全市機器人企業的集聚地。經過近幾年發展,機器人龍頭企業在青島市高新區加速集聚,世界機器人排名前10的企業中,已有那智不二越、新松等6家企業落戶,這其中,瑞士ABB、德國KUKA(庫卡)、日本安川電機、日本發那科“四大機器人家族”齊聚。同時,畢勤、海克斯康等一批外資優質項目落戶青島。在青島市高新區,本土企業發展勢頭強勁,軟控、科捷機器人、科捷智能裝備、寶佳、諾力達、北洋天青、星華智能等企業迅速崛起,初步形成了以國際機器人產業園為主要基地的優質智能制造產業集群。
“作為我國領先的制造業強市,青島市具有齊全的工業門類,這為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為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厚植機器人產業成長土壤,青島市今年3月印發《關于支持機器人產業加快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拿出真金白銀,為更多機器人企業提供更優質的服務。”青島市財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這些政策措施主要包括6個方面:支持項目建設,對機器人整機、系統集成、關鍵零部件項目按固定資產投資的20%給予獎補,最高2000萬元,投資5億元以上的重大項目“一事一議”;支持企業發展,對企業上規模給予分檔晉級獎勵,對達到工信部行業規范條件的機器人企業和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給予100萬元獎勵;加強平臺建設,對獲批建設的國家級公共服務平臺,按設備投資額20%獎勵,最高1000萬元;鼓勵創新產品研發,對列入《國家首臺(套)目錄》的機器人產品,最高獎勵1000萬元,鼓勵地產地用,對本市生產并列入省級新產品目錄的機器人產品,給予生產方和購買方雙向獎勵;支持在青島舉辦國際性或國家級機器人大賽活動,最高獎勵100萬元;設立機器人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引導各類社會資金、金融資本支持機器人產業發展。
“市政府在為我們提供資金支持的同時,還為我們搭建了供需平臺,使我們和當地一些企業有更多的接觸機會,把我們的技術推向用戶。比如在港口自動化方面,以前新松公司是從來沒有的,通過落地青島公司,我們的機器人就進入了智慧港口行業。”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劉長勇告訴記者。
不斷拓展機器人應用領域
■在青島,以農業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為代表的機器人產品以其優異的表現,不斷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制造業轉型升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沃土育新苗,滿眼盡是春。在青島,以農業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為代表的機器人產品以其優異的表現,不斷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制造業轉型升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橘黃色的多關節機械臂上,一只靈巧的“機械手”抓住了一個個大溜圓的蘋果,咔嚓一下,將其摘掉,放入籃內。從選蘋果到摘蘋果,整套動作行云流水。在近日青島市舉行的“2020年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大會”上,青島悟牛智能公司生產的農業采摘機器人讓與會者大開眼界。“這款采摘機器人是我們公司自主研發的,它的識別效率達到97%,它的單臂采摘時間為8秒鐘一個,采收率達到了80%,可以完全代替人工作業。”青島悟牛智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新可告訴記者,這款機器人搭載機器人感知、運動控制、規劃與交互數據等模塊,通過傳感器模組、邊緣計算單元等接收與處理信息,完成精準執行動作,實現了果農多年期盼的“無需下地、坐等豐收”的夢想。
制造業強國建設,離不開工業機器人。在全球最大的高鐵制造基地——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有限公司高鐵動車組車體與轉向架焊接車間里,伴著機器人電焊手臂的擺動,“嗤嗤”的電焊聲不時從生產工位上傳來,兩臺成組的焊接機器人沿著“兩頭對進”的焊接軌跡,對高鐵動車組的車頭、車體部位進行焊接。
據焊接車間相關負責人介紹,高鐵車頭焊接是整車制造最為關鍵的環節之一,72塊特種鋁合金板材被無縫焊接在一起,自動焊接機器人以平均每分鐘70厘米的速度向前推進。一列高鐵機車8節車廂,全部焊接長度達到18.4公里,絕大多數都由焊接機器人完成,最大程度地保證了焊接的精度。轉向架的生產是車輛生產中的另一個核心機密,其生產品質直接影響了高速機車的行車安全。為此,焊接車間采取“多層多道錯層一次性堆焊”機器人編程方式,解決了轉向架橫梁組成堆焊層數多、人工焊接成型差、機器人定位難的難題。
誰說鋼鐵無情?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國智能制造迸發出強大的力量。越來越多智能機器人來到了抗“疫”前線,有效減少了人員交叉感染,提升了防控能力。在青島市市民中心門口,一臺頭上“長著”一雙“大眼睛”的白色智能測溫機器人在站崗執勤,為疫情防控保駕護航。“這款機器人是我們公司專門針對寫字樓、政務機構、酒店、校園、社區及公寓等公共場所推出的室內訪客機器人(配備非接觸式測溫),可提供非接觸式測溫篩查、健康碼驗證、人員身份驗證、出入通行管理、人員到訪留痕、考勤簽到、信息查詢等服務,滿足全過程零接觸需求。”中智泓熵青島分公司相關負責人丁玲告訴記者,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公司通過緊急研發攻關,完成了這款機器人的軟件升級。它可以在來訪者帶著口罩的情況下,通過掃描來訪者的雙眼和肩部,對來訪者進行身份識別,并在1至2米距離內,完成體溫測量。目前該機器人已在青島市多個公共場所部署,協助相關部門抓好疫情常態化防控和“外防輸入”工作,利用智能化防疫技術與產品,提升疫情常態化防控水平。
“青島市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終點在哪里?未來機器人會給這座城市帶來什么變化?這些問題只有通過發展才能給出答案。”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表示,青島市希望更多機器人頭部企業面向山東、黃河流域乃至一帶一路廣闊市場,投資青島、布局膠東。青島愿意在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中與機器人制造企業共同探索實踐,共同在青島看見未來、走向未來!(戴正宗)
責任編輯: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