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19日訊 今天上午,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海洋地質七號”科考船完成塢修,在威海石島碼頭交付使用。

“海洋地質七號”科考船由青島海地所原“業治錚”號升級改造而成,是按照中國地質調查局統一命名規則對“業治錚”號啟用的新船名。據了解,“海洋地質七號”科考船總噸位620噸,長57米,寬8.8米,滿載吃水2.6米,最大航速16.5海里,主要承擔我國近?;A地質、海岸帶環境地質調查等工作。(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更多新聞:
“海洋地質九號”年度航次任務增量
完成6000米海底攝像調查等7個任務“首秀”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19日威海訊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海洋地質九號”科考船完成2020年度航次任務,近日在威海進行維修。本年度,“海洋地質九號”科考船不僅在作業時長和工作量上再創新高,而且完成6000米海底攝像調查等7個任務“首秀”。
據介紹,“海洋地質九號”今年在印度洋、西太平洋、南海和東海等海域,共組織實施6個海洋科考航次,完成綜合地球物理測線121919千米,多道地震測量14939千米,海底攝像調查78千米,地質取樣20站位等作業任務,相比2019年完成的工作量提高了15%,作業天數增加了10%,均創歷年新高。
在開展科考任務的過程中,“海洋地質九號”取得了該船的多個首次。第一,首次在深遠海區域獨立完成多道地震作業;第二,首次利用自有人員、設備完成6000米海底攝像調查任務;第三,首次實現水下多目標同步定位;第四,首次完成布放在水深2500米海域的深海著陸器搜尋,協助著陸器成功拋載并順利回收;第五,首次采用自主集成的小型水下機器人(ROV)完成船底換能器探查與海試設備入水狀態監控;第六,首次開展無人機自動伴飛、船體三維建模和超視距海面目標巡查,進一步驗證了船舶的協同作業能力;第七,首次完成國內外四種型號的重力儀同船比對試驗,實際驗證了國產重力儀的測量精度和穩定性,為今后國產海洋裝備建設及重力測量質量評估提供了重要參考。
據青島海地所高級工程師、南海設備海試及共享航次首席科學家楊源介紹,通過本次海試,“海洋地質九號”不僅全面驗證了我國自主研發設備的性能指標和應用效果,為加快技術的國產化改進,早日投入實際應用提供重要支撐,而且在海試中獲取的一系列實驗成果、數據,也已經服務于相關建設。例如,利用最新集成的小型測量無人船,在深圳蛇口碼頭開展了港池試驗,協助當地管理部門完成了碼頭區高精度水下地形測繪;創新集成的立體點震源系統,為南方科技大學研制的海底地震儀(OBS)提供了高質量的主動源信號。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責任編輯:孫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