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洋漁業這條萬舸爭流的航道上,青島正在朝著深遠海進軍。
當下,我國海洋漁業迎來新一輪產業變革。海洋工程裝備和現代信息技術的進步正在顛覆傳統海洋養殖模式,重新定義海水養殖的科技含量和產業潛能,以大型養殖工船與網箱設施為基礎,以深遠海養殖為標志的第六次海水養殖浪潮逐步興起。
囿于工程裝備水平、深遠海養殖技術、苗種繁育技術等,我國第六次海水養殖浪潮尚在微瀾,亟待真正的“入局者”掀起大浪。
青島率先入局。
12月19日,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啟動建造,養殖水體達8萬立方米,預計年產能3200噸。未來,“國信1號”將常年游弋在黃海千里巖、東海舟山列島、臺山列島和南海南澎島間開展大黃魚的深遠海養殖。

作為全球首條10萬噸級養殖工船,“國信1號”在研發、建造和產業運營等諸多方面都將開國際先例,有望為中國乃至世界深遠海養殖打造“中國樣本”,率先探索海洋漁業養殖從近海走向深遠海,從傳統農業經營模式轉向大規模現代化工業生產方式的方式和路徑。
這意味著,曾先后五次引領中國海水養殖浪潮的青島開始進軍深遠海養殖,在中國第六次海水養殖浪潮中率先開局,有望再次引領新浪潮。
深遠海養殖“大國重器”
10萬噸級的養殖工船堪稱深遠海養殖的“大國重器”,在深遠海養殖中抗臺風、可游弋,也被稱為“移動的海洋牧場”。
“國信1號”總長249.9m、型寬45m、型深21.5m,載重量約10萬噸,排水量13萬噸。全船共15個養殖艙,單個養殖艙養殖水體約為5600立方,全船總養殖水體達八萬立方。

青島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杰告訴觀象君,“國信1號”養殖工船是目前國內設計規模最大、功能最全、實用性和可靠性最強的游弋式封閉養殖平臺。
通過養殖水體交換系統,“國信1號”將實現養殖艙內水體與外界自然海水不間斷強制交換,借助深層取水裝置獲取適宜溫度鹽度的海水。同時,工船在設計上兼具自航式移動和錨泊固定兩種模式,將根據魚類養殖特性在選定的錨地之間依據水溫和環境變化自航轉場,使魚類生長時刻處于適宜環境,提高輪轉效率,縮短養殖周期。
項目可研得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麥康森等國內權威專家的高度評價,并組建了以中國造船工程學會首席專家陳映秋為首的專家顧問團隊,對全船技術方案進行評審優化。
技術層面的可行性決定了“國信1號”的誕生,而產業運營層面的架構將護航這艘船行穩致遠。
在養殖品種的選擇上,“國信1號”主要選擇大黃魚、大西洋鮭魚、石斑魚等名優養殖魚種。國信藍谷公司總經理趙曉霞告訴記者,這些魚類都屬于游泳性魚類,而“國信1號”的養殖艙體比岸基養殖場中的養殖池更大更深,更適合這類魚的生長。
“選擇這些養殖品種的最大因素還是經濟價值。”趙曉霞說,以大黃魚為例,我國大黃魚養殖業經過近30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而完整的產業鏈。國信集團將從產業鏈著眼,將大黃魚苗種繁育、加工、物流銷售等各環節協同運轉,打造完整的產業體系。
目前,“國信1號”的預計年產能3200噸、年產值2.2億元,單船投資約4億。趙曉霞告訴觀象君,國信集團未來的規劃是打造一個50條船的產業集群,形成總噸位突破500萬噸、產值突破110億元的深遠海養殖產業鏈條,通過規模效應降低邊際成本,實現集約化、產業化運營。“國信1號”養殖工船將成為以苗種繁育、艙養、加工為主,儲運、休閑旅游、漁業科考、通訊中繼、應急救援為輔的的深遠海綜合生產和服務平臺。
“以前所說的深遠海養殖大多停留在概念層面,很多都是近岸的網箱養殖,實際上還是基于傳統漁業生產方式的近海養殖,而這艘養殖工船將真正讓海水養殖脫離近岸,走向大陸架范圍內的深遠海。”中國水產科學院副院長劉英杰說。
海洋漁業深遠海戰略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隨著海洋工程裝備技術、苗種繁育技術、養殖技術的提升,走向深遠海是海洋漁業未來發展的大趨勢。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進一步經略海洋,推動海洋強國建設。2019年,國家十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深遠海綠色養殖,鼓勵深遠海大型養殖裝備的開發和推廣。深遠海戰略將成為海洋強國的重要支撐點。
作為全國海洋科技名城,海洋是青島市的突出優勢和特色所在。2019年,青島市發起“海洋攻勢”,全力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2020年,青島市提出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欲標定自身在全球海洋領域的新地位。
這樣的雄心與夢想需要清晰的海洋發展戰略加持。近年來,在“退耕還海”背景下,青島的近海海水養殖面積也在逐年減少,海洋漁業發展急需拓展新的空間,海洋漁業生產方式亟待轉型升級。在海洋發展戰略上,青島將目光投向了深遠海。
近年來,青島加快實施漁業深遠海戰略轉移,力爭在深遠海養殖領域走在全國前列。今年8月,經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批復,青島市成為全國第一個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
青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位于南黃海海域,將重點以深遠海大型智能化養殖漁場為載體,探索在深遠海養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
可以說,青島在深遠海發展戰略中已走出了“先手棋”,而“國信1號”的建造則意味著青島的深遠海發展戰略已從藍圖走向實踐。
作為全球首條10萬噸級養殖工船,“國信1號”在研發、建造和產業運營等諸多方面都將開國際先例。
“比如在養殖魚種方面,世界其他國家基本只養一種魚,就是三文魚。”劉英杰說,但是中國的養殖品種涵蓋了石斑魚、大黃魚、黃條鰤等多個品種,這就意味著我們在苗種繁育、艙體養殖技術、環境設計等方面都要做出開創性研究。
在船舶海工技術層面,“國信1號”突破了封閉艙室內噪音控制的技術難題。“魚類是比較敏感的,噪音超標會影響魚類進食、生長。而船在開動時動力系統和電力系統都會產生噪音,我們攻關克服了這個難題。”青島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杰說。
事實上,“國信1號”養殖工船不僅是一個養殖工程,它還是一個通貫三產的新業態,未來將帶動魚類苗種繁育、水產動物飼料和疫苗生產、養殖裝備和綠色能源裝備制造、水產品加工、冷鏈物流、物聯網、海洋旅游、餐飲等完整產業鏈的融合發展。
也就是說,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無論是在技術層面還是產業運營層面,“國信1號”都或給出深遠海養殖的“中國方案”。
“第六次海水養殖浪潮將是海水養殖產業變革性的進步,前幾次海水浪潮都是在解決苗種問題,而這次變革則是融合苗種繁育、海洋裝備技術、信息化技術全產業鏈的改變。”劉英杰說,第六次海水養殖浪潮是探索用新的理念集成新的技術,進而形成新的海洋漁業生產方式。
在這個意義上,青島顯然已走在了中國第六次海水養殖浪潮的潮頭,有望在海水養殖的時代變革浪潮中再次留下“青島印記”。
產學研一體的青島優勢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青島先后五次引領中國海水養殖浪潮,從海藻、對蝦到貝類、魚類,青島從養殖技術到養殖產業發展都曾一馬當先。

“中國海洋漁業每一次向前推進發展,背后都有青島海洋漁業專家的身影。”國家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張顯良認為,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的雷霽林院士是中國深遠海養殖工船理念的開創者和奠基者。
事實上,青島在海洋水產養殖方面的成績離不開海洋基礎科學研究的堅實基礎。青島擁有約占全國五分之一的涉海科研機構、三分之一的部級以上涉海高端研發平臺,涉海兩院院士占全國27.7%,得天獨厚的基礎研究支撐和人才基礎讓青島的海洋科研實力全國領先。
近年來,青島一直在探索海洋科研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問題,試圖通過發揮市場力量,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與資本、產業的緊密對接,打通成果轉化的鏈條,真正把青島海洋科研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國信1號”最終落地青島,既是青島深厚海洋基礎研究的因,也或將結出青島理順產學研鏈條,打通科研與資本、產業壁壘的果。
“在養殖工船建造方面,我們積累了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劉英杰說。在項目研發團隊經過近十年的探索、試驗和研究基礎上,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與中國水產科學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推動成立了深藍漁業科技創新聯盟和深藍漁業工程聯合實驗室,開展深藍漁業工程科技攻關,完成了以“大型養殖工船功能與船型”“魚類集約化船載艙養工藝與裝備”為核心的創新性成果,已經形成30多項自主知識產權。
可以說,青島深藍漁業科技創新聯盟和深藍漁業工程聯合實驗室奠定了“國信1號”的技術基礎,初步架構了中國深遠海養殖工船的底層建造邏輯。
資金充足是科研成果實現的前提,產業發展則是科研成果不斷涌現并產出效益的保障。2019年以來,青島國信集團發起并聯合中國船舶集團、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臺州大陳島養殖股份有限公司、青島藍色糧倉公司等單位開展項目科技攻關和產業示范應用。
在資本和產業的加持下,“國信1號”才最終實現由實驗室科技成果向產業示范應用的突破和落地。
海洋產業的國信“方法論”
“國信1號”建造開啟離不開“科技+資本+產業”的產業發展模式,這同樣也是青島國信集團發展海洋產業的基本邏輯。
“國信1號大型養殖工船項目是國信集團近年來整合國內外產業鏈資源、發力進軍海洋產業的一個縮影。”青島國信集團副總經理、青島國信藍色硅谷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董韶光說。
作為青島市唯一一家將海洋產業作為主業之一的國有投資公司,國信集團自2012年開始布局海洋產業,歷經八年探索實踐和戰略培育,逐步形成了“科技+資本+產業”的海洋產業發展“方法論”。
2018年,國信集團成立了規模100億元的青島海洋創新產業投資基金是目前山東省規模最大的海洋產業基金。2019年,成立規模44.5億元的青島市海洋新動能產業投資基金。該基金深耕海洋新興產業培育,結合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等青島市優勢科研資源,匹配自身資本優勢,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和效益。
通過資本層面的運作,國信集團近年來收購東方海洋開發區子公司,控股百洋股份、臺州大陳島養殖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擁有、控股8家海洋領域子公司,逐步形成了涵蓋苗種、飼料、養殖、加工、貿易與銷售、冷鏈、金融的全產業鏈雛形。
沿著“科技+資本+產業”的路徑,國信集團將繼續深耕布局。
就在養殖工船建造啟動的同一天,青島國信集團召開海洋產業發展專題研討會,圍繞深遠海工業化養殖技術研發與創新,與合作伙伴開展了一系列合作。
科研合作發力。國信集團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正式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共同致力于發展深遠海養殖,發起設立“深藍漁業青島創新研究院”,打造科技研發創新平臺。
資本運作借力。國信藍谷公司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聯合簽署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青島國信集團科技成果獎勵基金協議》,設立了千萬級的科技成果獎勵基金,獎勵有突出貢獻的創新團隊和創新人才。
產業協同助力。國信集團控股的上市公司百洋股份與國信中船公司簽訂了《養殖工船專用飼料研發協議》,將定向開展工船養殖模式下大黃魚特種環保配合飼料的專題研發。
“我們的合作不止這一條船,未來雙方還將繼續探索形成深遠海養殖產業技術體系,是一項戰略性、系統性的工程。”劉英杰說。
承載著青島繼續引領中國第六次海水養殖浪潮的夢想,“國信1號”這艘船將劈波斬浪,帶領青島海洋產業發展駛向“深藍”。
作者|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