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月為筆,相思入墨,字里行間全是你。 ”還記得書信這樣一種獨特的情感交流形式,曾經在幾十年前留下了多少師生、親子與朋友間的美好情誼,一晃如今在互聯網時代儼然變為了“奢侈品”。對伴隨著手機和互聯網長大的中小學生來說,甚至成人來說,通訊的便捷、忙碌的生活通常找不到書信往來的必要和激情。現在提筆寫信的家庭還多嗎?還有多少人用這種充滿儀式感的方式表達對父母孩子的愛?關于書信記錄你又有何故事?記者展開了調查,對于書信,有的認為沒時間沒必要,更多家長則認為應常常見字如面書信傳情。
熱情派
喜歡與親人朋友寫信互動
上清路小學五年級的小朋友果果前不久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禮物,是媽媽張女士寫給他的親筆信。 “從孩子三歲起,每年生日我都會為他寫一封信,大概孩子上一年級的時候認識了字,這些信他都可以讀了。 ”張女士說,在信中會回憶孩子小時候的事,一年的成長經歷,表達自己對孩子的祝福、愛或者歉意。“我還記得,七八歲的孩子拿起這樣一封信時,眼睛里都閃耀著淚光。這就是書信的力量,充滿儀式感,我會一直堅持下去。”后來,受媽媽影響,果果也經常為父母寫點短信,平時不好意思開口的話就用信的形式表達,也為遠在家鄉的祖父母寫信寄信。“爺爺奶奶收到我的信特別激動,還把信都鄭重地擺在櫥窗里。 ”果果告訴記者,他很受鼓舞,后來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書信文化活動,設計郵票、參觀郵局等,感受到了更多書信文化的力量。
青島第二實驗初級中學初二年級的泓旭,也經常與在外地工作的爸爸采用書信交流的方式。 “爸爸經常在信里表達‘說不出口’的愛,有時也會給我‘打預防針’。”泓旭告訴記者,寫信和看信的時候,仿佛把那些青春期面對面交談容易鬧僵的問題緩和了下來。今年年初他還寫了一封特殊的戰“疫”家書,是寫給自己前往武漢一線抗疫的姨媽。 “我寫信一般很認真,一封信往往要寫好幾天。寫信的時候,就仿佛與對面的人在輕聲交流,那是一種很幸福的感覺。 ”任泓旭笑道。
★延伸
感受到書信讓親子交流升溫
平日里嬉笑玩樂的孩子們,在信中化身成貼心的“小棉襖”:有的操心爸爸的體重和啥時候戒煙,有的希望讓自己更獨立,有的想讓媽媽放下手機多多陪伴……深受感動的家長們也紛紛拿起筆,給孩子們撰寫回信。這是上周發生在太平路小學的一場“家書暖冬”語文學科特色活動。“家長和學生們對這種不同以往的親子交流方式十分認可,家長們對孩子的成長深感驚喜,對孩子的關心體貼倍感欣慰。”太平路小學五年級一班班主任張聯告訴記者,學校在四年級最先開始接觸到書信這種應用文的寫作,有了寫作格式的基礎了解后,現在學生寫作能力和情感表達都大大提升,用寫信的方式來傳達親子交流和感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位家長告訴記者,孩子上了五年級后,出現了逆反情緒,利用書信溝通的機會,反而化解了平時溝通不暢的問題,“感到特別驚喜和意外,以后也可以嘗試用這種方式來增進親子溝通。 ”“寫信讓親子間在字字斟酌時,少了一些脫口而出的爭吵,反而多了字里行間的那份情和意。所以一下子受到了那么多家庭的歡迎。 ”張聯認為,面對成長關鍵期的孩子們,書信這種傳統溝通方式讓大家慢下來、緩下來、靜下來,幫助彼此傾心交流、消除隔膜、增進感情,讓親子關系更融洽。
冷淡派
寫信沒時間也沒必要
“寫信要先寫什么?你給誰寫的?對人的稱呼抬頭不要了嗎? ”晚上8點,當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在作文本上寫下第一行字時,媽媽王女士眉頭一緊,“奪命三問”脫口而出。她說,如果不是學校有作文課要求寫信,老師留了這份作業,都想不起來寫信這回事。王女士回憶,當年自己讀書時,與家里的溝通主要就是寫信,“最激動開心的就是兩個瞬間。一是當信件丟往郵筒里的時候,一是有人通知我有來信的時候。 ”
當王女士驚訝于孩子寫信時的格式問題,還有更多家長卻認為寫信已沒有必要。 “打電話、發微信、聊視頻更加方便和節省時間,平時孩子學習、培訓班安排的太滿了,沒有時間精力去寫信。 ”孩子正在讀初一的秀秀媽說。如果中學生更多忙于緊張的學業,那么小學生呢?記者在幾家小學門口隨機調查發現,近百名家長幾乎有八成左右都沒有要求孩子練習過寫信,孩子也幾乎很少給家人或朋友寫過信。
★探因
網絡沖擊流于“節點”
為什么如今中小學生寫信積極性不高、普遍沒有這個習慣?記者調查發現,電子設備影響、平常作業多、相關活動流于形式、家長沒有意識引導等,都是背后的原因。雖然也有家長希望通過行動引導孩子寫信,但結果并不樂觀。
“讀小學時學校專門有一堂課是教寫信,孩子為了考試學到了一些寫信的技巧和方法。 ”家長莫女士回憶說,“還有一次,給邊遠地區的小伙伴寫信,不過最終沒有回音。孩子沒有體會到遠方有來信那樣的回應,也就沒了寫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據多名小學語文老師介紹,如今在語文學科中,書信教學主要在小學四年級有涉及,會教孩子學習寫信的格式和基本知識等。而學生寫信比較多的時間節點,主要是在畢業季或每年教師節前后,學生會通過寫信的形式,來表達對老師的尊重。
專家說法
動筆寫信是“養心”過程
如今雖然各種通訊手段發達,但書信有它獨到的價值。青島太平路小學校長劉曉娟認為,從教育上來講,可以提高孩子的漢字書寫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從文化傳承上來說,提筆寫信抓住了傳承家書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的切入點,讓書信這種文化載體能在中小學生間了解和熟悉起來,并且堅持寫信也能養成誠信、友愛、真誠、善良的人格;而從溝通交流和親子關系角度來講更為實用,當家長面對青春叛逆的孩子,偶有對教育感到束手無策時,可嘗試把對孩子的感情織進一封封書信里,讓書信似春風化解因學習和誤會產生的寒冰。 但需要提醒的是,學校在教學引導上不能只教書本,不能流于形式為了書信而書信,而要鼓勵學生更多地在自己體驗的基礎上表達,產生交往和表達感情的實際需求,才會有意義和價值。家長也不要強迫孩子,可以更主動一些,可以隔一段時間先給孩子們寫信,孩子有了積累和情感后回信,這樣孩子們也比較容易接受。
記者手記
偶爾與孩子慢下來……
在現代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書信這種略顯麻煩的交流方式已被很多人坦然摒棄,但其實,文字最擅長拉近距離,書信從不吝慰藉情感。古有吳均、陶弘景用書信向朋友表達寄情山水、遠離世俗的志趣,近代有曾國藩用書信教育孩子修身養性、為人處世;國外有蘇霍姆林斯基用書信教給女兒理智地理解愛情,國內有傅雷用書信對兒子進行藝術指導。因此,書信承載的不僅是一種懷舊的情緒,更是一種文化,一種歷史的記憶。
雖然書信正在悄無聲息地漸離我們的生活,但那份美麗,依然值得我們永久地回味,懷念那用筆帶著心血書寫思念的年代,那人情似紙般純凈的年代,那對朋友朝思暮想牽腸掛肚的年代……因此,不妨在快節奏的當下,偶爾與孩子們慢下來,讓一封封書信像一只只鴻雁,把心意捎給對方,把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楊健 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楊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