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辛苦,需要耐得住“坐冷板凳“”,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李華軍的經歷是極好的證明。這位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何梁何利科技創(chuàng)新獎等諸多榮譽于一身的專家學者,今日又獲得青島市科學技術最高獎,長期默默致力于海洋工程研究,已經耕耘30多年。
從農村走出來,做過工人、當過兵,李華軍幾易其職,但不改對科研的熱愛。在科教興國的時代大潮里,他身處其中,亦被感染。在“戰(zhàn)風斗浪”的過程中,成為我國海洋工程安全與防災領域的領軍人物。
創(chuàng)新攻堅,不斷產出原創(chuàng)重大海洋工程新成果
李華軍常說,做科研要有兩種精神:“發(fā)揚科學家精神,坐得住、鉆得深,做出一些卓有成效的成果;也應該有企業(yè)家精神,把資本、技術和人才等創(chuàng)新要素匯聚到一起,為國家發(fā)展做出貢獻。” 在海洋工程研究領域,他做到了。
“近淺海是人類接觸海洋、認識海洋的發(fā)端點,也是對海洋進行開發(fā)利用的先行區(qū)。”李華軍介紹,在近淺海,人類修建了大量的碼頭、海堤、人工島、進海路、海洋平臺等海上結構物,這些結構物不僅所處的海底地形與地質條件復雜多變,而且還時常受到波浪、洋流的沖刷和腐蝕,一旦失穩(wěn)破壞,就會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經濟損失和環(huán)境破壞。此外,由于傳統(tǒng)構筑物及設計理念與分析方法嚴重滯后于新形勢下的工程需求,因此一些舊的海洋工程需要后期維護更新,新的海洋工程則需要一種更安全、環(huán)保、經濟的建設新模式。
經十余年探索研究和反復試驗,李華軍團隊創(chuàng)建了近淺海工程安全防浪、水下自動測控安裝、損傷檢測與修復加固新技術等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近淺海新型構筑物設計、施工與安全保障關鍵技術體系。其中,“淺海導管架式海洋平臺浪致過度振動控制技術的研究及工程應用” 、“海洋工程安全與防災若干關鍵技術及應用”和 “近淺海新型構筑物設計、施工與安全保障關鍵技術”分別于2004年、2010年和2019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從近淺海出發(fā),李華軍團隊也把海洋工程向深遠海拓展。2011年,團隊開始依托“973計劃”課題著手大型深海平臺攻關研究。2014年,李華軍領銜申報了“大型深海結構水動力學理論與流固耦合分析方法”項目并獲批立項,成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在海洋工程領域資助的首個重大基金項目。經多年攻關,李華軍團隊在新型海洋結構物研發(fā)、大型海洋平臺整體浮托安裝和海洋平臺整體動力檢測與修復加固等方面取得了多項突破性的創(chuàng)新技術成果。
走出國門,海洋工程共性或關鍵技術推廣應用
致力于打通科學研究、技術突破、工程轉化和產業(yè)發(fā)展四個環(huán)節(jié),李華軍團隊的創(chuàng)新成果不僅僅是為了解決某個現(xiàn)實、具體的問題,而且聚焦于海洋工程的共性或者關鍵性技術進行突破,推動轉化應用。
在渤海南部的埕島油田,李華軍團隊利用“淺海導管架式海洋平臺浪致過度振動控制技術”,只花費1000萬元左右就解決了平臺過度振動的問題,避免了拆除平臺帶來的四五億元的損失;
在勝利油田灘海油氣開發(fā)的基礎設施上,李華軍團隊與油田協(xié)同創(chuàng)新,在工程建設中采用“ 近淺海構筑物安全防護與加固技術”進行防護方案設計,確保了人工島和進海路結構的安全穩(wěn)固;
在巴基斯坦胡布燃煤電廠項目中,李華軍團隊與中國交建下屬公司一起研發(fā)了“樁頂支撐移動平臺樁基施工技術與裝備”,消除了惡劣海況對樁基施工進度和精度的影響,保證了全天候安全、高效施工;
在以色列南部阿什多德港,項目組與李華軍團隊合作研發(fā)了“海上碎石樁復合地基處理技術與裝備”,解決了防波堤軟弱基礎處理的工程難題,確保了工期和質量,顯著降低了工程投資;
……
從新型海洋工程裝備設計研發(fā)到安裝運行再到后期維護,李華軍團隊的技術不僅在國內開花結果,而且走出國門,走向海上絲綢之路,支撐了100余項國內外重要工程的安全建設與運行,工程總投資超過千億元,經濟效益超過百億元,推動了海洋工程行業(yè)的科技進步。
憑借這些成就,由中國海洋大學牽頭申報、李華軍作為負責人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多場多體多尺度耦合及其對海工裝備性能與安全的影響機制”(以下簡稱海工裝備基礎科學中心)正式獲批實施。海工裝備基礎科學中心作為我國海洋工程領域首個、山東省唯一一個基礎科學中心,將在海工裝備環(huán)境載荷、結構動力特性與失效模式、安全設計與運行維護等方面產出一批國際領先水平的原創(chuàng)成果,建設世界一流的科學家隊伍。
以工興海,在“真槍實戰(zhàn)”中不斷提高海工水平
其實,在海洋工程領域,李華軍是“后起之秀”,發(fā)展之初也遇到不少挑戰(zhàn)。
解決埕島油田的海工難題時,他曾遭遇“不信任”。1999年,李華軍意外得知埕島油田中心二號平臺存在過度振動問題,尤其在冬季,平臺晃動得格外厲害,在平臺上的工作人員每天提心吊膽。這一問題被列為“中石化十大安全隱患”之一。李華軍主動請求承擔該平臺的診斷和治理工作。不過,埕島油田負責方雖然答應了,卻并不看好這個團隊,因為之前就委托過專業(yè)公司進行治理,連振動原因都沒有找到。
“平臺空間很小,吃飯都需要輪班。睡覺、研討、制定方案都是在工人臨時騰出的儲藏室里,每次檢測都要在平臺上待十幾天。”談及當時的情景,李華軍記憶猶新,為了獲得真實完整的數(shù)據(jù),團隊要在冬季進行最大風浪的測試,施工時則正好相反,一般選擇在風平浪靜的夏季。“從承擔項目,到現(xiàn)場測試、處理數(shù)據(jù),再到制定治理方案,整個過程持續(xù)了將近一年。”
一年后,平臺過度振動的原因找到了,是前期檢測時傳感器布設的點數(shù)過少,不能涵蓋和反映整個平臺的振動狀況。平臺過度振動的問題也解決了,原本打算拆除的平臺保留了下來,避免了數(shù)億元的損失。就是在這種艱難困苦和“真槍實戰(zhàn)”中,李華軍在海洋工程領域逐漸建立了聲望。
“科學研究一定要腳踏實地、持續(xù)不斷,科學技術的突破往往需要努力很多年。” 李華軍回顧說,從在老家廣饒縣播種機廠當技術員,到考取大連工學院(后改為“大連理工大學”)造船系研究生,再到在海軍潛艇學院、中國海洋大學從事相關科研工作,幾十年來,李華軍一直與海洋和工程裝備結緣。“在海洋工程領域,我們團隊是有些突破和貢獻,但相較于我國的發(fā)展需求和其他發(fā)達國家來說,還遠遠不夠。我們還需加倍努力,在海工關鍵技術上有所突破,在產業(yè)瓶頸上加以破解,真正做到對標先進,位居其中,實現(xiàn)超越。”(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責任編輯:楊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