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24日訊 12月23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研究報告(2020)》《創新市場論》成果發布暨專家研討會在深圳五洲賓館召開。該《報告》是由國務院參事、國務院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協調小組專家組成員王京生領銜的課題研究成果,《創新市場論》專著由王京生撰寫。課題組基于聯合國(UN)創新創業三元評價體系研究發現,深圳雙創綜合指數蟬聯全國首位,深圳是最注重創新創業環境綜合提升的城市,是雙創資源開放配置力度最大的城市,也是雙創價值與社會成本最佳平衡的城市。
雙創綜合指數蟬聯全國首位
從雙創綜合指數排名來看,深圳雙創指數得分88.16(以100為標準),連續五年保持第一。與上年相比,最大的變化在于蘇州排名上升一位,武漢相應下降一位,其余城市排名未發生變化。

深圳是最注重創新創業環境綜合提升的城市。作為改革先行之地與對外開放窗口,40年來,深圳市場經濟活力強盛,政府服務效率持續優化,產業基礎邁向高級化,發展邁向高質量。2019年,與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武漢、成都、西安、蘇州相比,深圳市場活力和創業密度穩居全國第一。
從環境支持分項指標得分及排名看,上海得分最高,排名第一,深圳排名第二,西安排名最后。廣州超越北京,升至第三。在政府服務效率方面,深圳以1.3489的評分穩居全國第一,通過智慧城市和“數字政府”建設,不斷提升政務服務效率和質量。在產業基礎方面,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速,高新技術產品全球競爭力不斷提升。
深圳雙創資源開放配置力度最大
深圳是雙創資源開放配置力度最大的城市。雙創資源是持續開展創新活動的基礎和保障。在人力資源方面,深圳出臺了極具吸引力的引才政策,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從業人員占比僅次于上海(20.59%),與北京(16.97%)持平,躍居九座城市第三位。2019年深圳科學技術支出548.4億元,重點用于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關鍵共性技術和前沿引領技術創新,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的關鍵技術,反映出深圳對提高雙創資源配置效能、鼓勵創新的重視。
深圳是雙創價值與社會成本平衡最佳城市。雙創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創新型產業的發展與創造性成果的誕生兩個方面,2019年度深圳人均GDP為18.96萬元,在GDP規模較大的一線城市中脫穎而出,排名第一,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高達34.28%,成為唯一一座占比超過30%的城市。2019年,深圳專利授權量166.6萬件,占全國專利授權總量6.73%,在國內創新活動高度活躍的城市中超越北京(13.2萬件)成為首位;每萬人發明專利申請量以61.69件/萬人的水平超過北京(60.36件/萬人)位居榜首。
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網絡呈現四個特點
《報告》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網絡主要呈現四個特點,可以總結為“雙核城市”引領、“社交網絡”擴充、“多元主體”并進、“龍頭產業”領跑。
所謂“雙核城市”引領,是指深圳、廣州兩個核心城市正在分工明確地擔負起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網絡發展的重任。“雙網絡”引領的創新模式已初步形成,即深圳創新網絡“權力”大,廣州資源掌控能力強。改革開放以來,深圳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聚集發展了如騰訊、華為等一系列高科技企業,奠定了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龍頭”的科技基礎。同時,深圳與東莞、廣州、珠海三個核心節點城市網絡聯系強度較高,四市已成功構建以深圳為創新核心的粵港澳大灣區 “科技-制造-總部”尖端城市引領創新模式。

“社交網絡”擴充是指粵港澳大灣區內部城市合作不斷緊密,對外合作的“朋友圈”持續擴大。從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間合作的角度來看,2010-2019年從以廣州和深圳為核心節點所形成的發散的中心結構,演變為以深圳和廣州為主中心、東莞和珠海為次中心、其他城市通過與廣州、深圳連接加入的“多核、多元、疊合、共生”的創新網絡結構,并逐漸形成了基于地理特征分布的兩大創新城市子群。
“多元主體”并進是指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高校與科研機構逐漸形成創新主體的協同發展之勢。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專利合作申請人中,企業有1715家,占比約88.17%,為最多的創新主體;科研機構與高校分別有81家和109家,分別占比約4.16%和5.60%。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創新主體,企業正在積極主導向多領域滲透,其創新合作也兼具深度和廣度,僅是深圳與其他城市間進行的企業合作中,便覆蓋民生到能源與科技前沿等12大領域的產業。
《報告》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形成了六大龍頭產業勢頭強勁、全產業鏈深化發展的“龍頭產業”領跑整體布局。從創新合作領域的角度來看,創新合作主要集中六大龍頭產業,分別為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以及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業。(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駐深圳記者 梁超 文/圖)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