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孔博(青島科技大學 學生)
12月14日,杭州余杭區人民法院發布消息,谷某某訴郎某、何某誹謗案已立案受理。當事人吳女士(化名)表示正在等待開庭。
今年7月,杭州吳女士取快遞時被人偷拍。偷拍者還通過曲解視頻和偽造聊天截圖的方式,故意捏造“已婚富婆出軌快遞小哥”的謠言傳播。吳女士報案后,8月13日,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分局對造謠者何某和郎某作出行政拘留9日的處罰。雙方協調無果后,10月26日,吳女士向杭州市余杭區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訴,請求以誹謗罪對造謠者依法懲處。
當事人吳女士在社交平臺公開表示,在長達數月的網絡謠言余震中,她經歷了一場“社會性死亡”:警方通報、澄清后,仍被原公司辭退;面試幾份新工作均被婉拒,目前依舊待業;身心壓力巨大,被醫院診斷為“抑郁狀態”;如今,還要經受他人的目光審視和無端揣測……
吳女士的遭遇雖屬個案,卻非孤例。網絡造謠成本低是造謠者傳播謠言的溫床。一閃而過的邪念和通過敲擊鍵盤得以宣泄的情緒,足以毀掉一個無辜者的人生。受害者或許什么都沒有做,就被網絡上的烏合之眾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這些造謠者利用網絡平臺的規則漏洞和網民的獵奇心理胡作非為,通過攝錄、拼貼、剪輯再加上一些引人遐想的低俗描述,東拼西湊進行人物和故事情節的虛構,博人眼球賺取流量。造謠者鍵盤一敲,信謠者隨手一轉,就讓受害者遭到鋪天蓋地的攻擊和詆毀。然而受害者在維權路上常常面臨舉證困難、損失難以界定等問題。對于發生在私域空間的謠言,相關部門介入辟謠進度會更加滯后,侮辱誹謗罪名的定罪門檻也會更高。造謠者就算被追究責任,也僅僅是拘留幾天。這樣很難震懾不法之徒。
遏制網絡謠言滋生,需要多方共治。應加大對網絡不法分子的處罰,以實實在在的經濟和刑事處罰懲戒造謠者。網絡平臺要完善平臺審核制,建立謠言標識機制以及賬號失信黑名單制度。加強普法宣傳教育,推動公民形成“不造謠、不傳謠、不信謠”的共識。多方協同合作,才能真正遏制那些嬉笑著敲擊鍵盤制造謠言的幕后黑手。
網絡空間是公共空間,誰又能保證下一個經歷“社會性死亡”的人不是自己呢?在碎片化信息時代,我們每一個公民在面對真假難辨的信息時,都應該多一些理性客觀,少一些隨波逐流,不要為滿足自己的窺私欲而推波助瀾。在面對受害者時,不要投去任何異樣的目光,我們的支持和鼓舞就是他們勇敢維權的底氣。
(本文系“青島市首屆高校評論大賽”參賽作品)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