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鄉情最是難以割舍的。青島的成長與變遷,時時刻刻牽掛著在外打拼的青島游子的心。常回家看看,回報故鄉,是他們發自心底的呼喊。
12月25日,上海市青島商會揭牌成立,標志著在滬創業的青島企業家們從此有了自己的“娘家”,青滬兩地交流合作有了新的平臺。

這是一種期待:期待在上海的青島游子常回家看看,多了解家鄉、投資家鄉,為家鄉建設獻計獻策,投資共贏。
這是一個信號:上海市青島商會成立明確傳遞出青島未來發展就是要靠市場、靠企業。
眼下,隨著青島向上海學習現代服務業的不斷深入,毫無疑問,架起企業微觀主體和政府宏觀調控主體之間的橋梁,用市場的邏輯謀事,用資本的力量做事,才能讓青滬兩地的企業和企業家更加活躍起來,讓市場更加活躍起來。
上海市青島商會會員名單:


01
門檻很高
歲月踏歌而行,2020年即將收官。歲序更迭之際,25日上海西郊賓館的一場大會,溫暖了眾多在滬創業的青島企業家們的心。

正在這里舉行的是上海市青島商會成立慶典暨青島國際客廳上海推介會,兩地政企精英濟濟一堂,近二百人的會場座無虛席,現場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上海市青島商會揭牌;上海市青島商會與上海市女企業家協會、山東省青年企業家協會、深圳市青島商會締結為友好商協會;青島市雙招雙引工作站正式揭牌……在大會的每個環節中,回鄉、合作、機遇、共贏,這些與會企業家發言的高頻詞,飽含著對青島未來發展的美好期許。
老家來人了,在滬創業的青島企業家們感到非常親切;商會成立了,一種“家”的歸屬感也油然而生。
這種需求有多迫切,或許,報名的企業是一個側面反觀。據悉,報名參加上海市青島商會的成員達到140余家,最終核定42家為初創成員,包括分眾傳媒、銳嘉科、海納信達數據技術、天慧環保、紅紡文化、德和衡律師所……大家于今日團結凝聚在商會平臺上抱團發展。

這些在滬創業的青島企業家們,都是個頂個的好手。其中,分眾傳媒誕生于2003年,2005年成為首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廣告傳媒股,并于2007年入選納斯達克100指數,在全球范圍內首創了電梯媒體廣告模式,當選為首任上海市青島商會會長的陳鵬,即為聯合創始人之一;
紅坊文化是地地道道的青島即墨籍企業,20年前靠做服裝生意起家,2009年來到上海,如今這家企業一躍升級為擁有大嘴猴、盼酷、憤怒的小鳥、辛普森一家等七大全球知名IP資源的品牌運營商,IP周邊衍生產品年銷售額近百億……商會的這些初創成員,等于是好中選優,精中選強。

為什么一個商會如此精益求精?上海市青島商會有自己的考量——
一是保證青島市各區市均有企業會員參與;二是行業涵蓋傳媒、航運物流、信息電子、計算機、網絡科技、投資管理、人力資源等各種行業,且皆為青島籍企業或與青島相關企業在滬從事本行業的翹楚;三是主要招募符合青島產業發展方向的企業家參與,如云計算、大數據、貿易物流、文化創意等,確保“精準投放”。
02
從政府,到企業
為什么要在上海成立這么一個商會?在更深次意義上來講,其實就是把學習上海現代服務業形成長效機制,真正變成一種市場主體的自發行動,而不僅僅是黨政機關層面的對標。

從今年6月28日以來,兩批共204名專業實訓干部先后來到上海,以現代服務業為窗口,深入到上海的商協會、企業,通過體悟實訓單位的管理邏輯、上海發展生態的生成邏輯以及支撐上海發展的行政邏輯,學習市場化、法治化、專業化和創新創業的生態。應當看到,這主要聚焦在政府之間和政企之間的對標學習,而企業之間、企業家之間更大范圍的對接更是關鍵所在。
曾幾何時,“上青天”是并稱中國紡織業名片的城市。改革開放之后,同為第一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上海一直是青島學習的榜樣,上個世紀90年代初,青島市委響亮地提出“學上海”,從那時起,青島一大批優秀企業家和有識之士,來到上海創業發展,經過頑強的打拼,取得了不平凡的業績,成就了一番美好的事業,給家鄉爭了光、添了彩。

今年6月開始,青島又選派干部到上海實訓,體悟開放真諦,學習先進經驗,推動兩地更加緊密交流合作。青島與上海的情緣,一如黃海連著東海,又如浦江潮涌膠州灣。
構建新發展格局,人口、資源等要素向大城市集聚,而大城市在各項資源趨于飽和時,也在逐步向與自己聯動緊密的城市傾斜。這可以是同處在一個城市群的兄弟城市,也可以是和自己發展互動頻繁的伙伴城市。
青島與上海,隨著城市間的時間距離不斷被拉近,兩者在空間上循環互動發展的時機,也變得日臻成熟。特別是在全球化疫情的特殊背景下,在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時代背景下,在學習上海、對接上海,聚焦現代服務業發展先進經驗的現實需求下,把在上海有能力、有地位、有成就、有影響的青島籍企業家團結凝聚在一起,搭建一個信息互通、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交流感情、共謀發展的平臺,上海市青島商會的成立可謂恰逢其時。
03
可以做什么
作為青滬兩地之間經濟文化交流活動的重要窗口,上海市青島商會代表著青島乃至整個山東企業家隊伍的整體形象。那么,商會該如何發揮自己的效能?

行業協會商會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它架起了企業微觀主體和政府宏觀調控主體之間的橋梁。一個地方商協會作用發揮得越好越充分,市場經濟也就越發達越繁榮。成立上海市青島商會,即是以“政府搭臺、協會牽線、企業唱戲”為初衷,充分尊重每個市場主體理性決策的權利,讓市場的歸于市場。
服務是商會的立會之本,商會要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就必須為會員提供全面、高效、優質的服務。青島市委常委、統戰部長王久軍說,希望上海市青島商會始終秉持“搭建交流平臺、促進兩地發展”的創會宗旨,發揮好內引外聯的橋梁紐帶作用,更好地助力家鄉“雙招雙引”,進一步促進青滬兩地經濟、文化和信息交流,實現合作共贏。
上海市青島商會作為兩地企業抱團發展的“娘家”,也讓企業更有認同感、獲得感和歸屬感。商會將怎樣促成企業交流、合作?首任掌舵人陳鵬直言“重任在肩”。
這是一位在7月8日青島—上海現代服務業交流與合作對接會上,讓大家印象深刻的企業家,從小在中山路附近長大的他,也不止在一個場合談到他的家鄉—青島。
陳鵬說:“對于一個企業,人們看到的,或許只是成功以后的光環,但相信每一名企業家的創業路都不會平坦。回鄉投資,吸引我的不是海鮮大餐,作為企業,更看重投資的前景、政府的服務以及培育企業成長的營商環境,而服務的‘軟環境’,恰恰能戳中創業者、投資者最柔軟的內心。青島近兩年的變化,堅定了我繼續投資的信心,這是一個讓我看到了希望的城市。”
正是這樣的信心,吸引他回鄉投資文化傳媒產業。他說在青島,不僅因為方向好、產業好、政策好,更看中文化旅游產業強大的人才儲備。
正是這樣的信心,讓他義無反顧地扛了上海市青島商會的大旗。他說,商會是青島企業“走出青島”的綜合服務平臺,也是上海企業“走進青島”的雙招雙引平臺。今后,商會將按照上海、青島兩地經濟發展方向,發揮自身的科技與現代服務業特色,積極投身于兩地經濟建設,腳踏實地,全力以赴,不斷開創商會工作的新局面,新氣象,為青島與上海兩地經貿交流、合作共贏作出貢獻。
身在異鄉的游子,故鄉青島深情呼喚你們常回家看看!
作者 | 胡相洋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