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同時,也是古已有之的“匠藝傳心”。它不僅為這座城市留下了一個個動人的傳說,也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乳山非遺——吃貨篇
乳山大喜餅
乳山大喜餅,大方的外觀,在膠東眾多的喜餅中,僅大小就排行老大,且乳山大喜餅個最大、形最圓、色最美、味最純,食后最不燒心,這幾“最”特點使乳山喜餅在全國都很聞名。
2011年12月,乳山大喜餅的制作技藝被威海市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第三批威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蒸面兔
在乳山有一個很廣泛的傳說,六月六是兔子的生日,由此形成一個蒸面兔的習俗。每年的六月六,家家戶戶都要蒸面兔。給兔子慶賀生日是為了討好兔子,請它們少啃莊稼。
2011年,蒸面兔習俗被乳山市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第二批乳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貢品冊梨
傳說有一年,在梨成熟的時候,寧海州衙門的一位公差路過上冊村,村民拿這種梨招待他。那位差人說,從來沒有吃過這樣好吃的梨。臨走時,差人又買了一些回去孝敬當官的。州官老爺品嘗后,大呼奇果,高興得手舞足蹈。原來,他正在為進貢朝廷的貢品發愁。他急忙派人到上冊一帶收購。來采購的人問村民,這梨叫什么名字?村民都說叫洋梨。帶洋字的叫法,在當時是土的不能再土的大土話,而貢品得有個文雅的名字。還是州官有學問,他依據產地上冊的名字,命名為冊梨。
2011年貢品冊梨的傳說被乳山市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第二批乳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乳山粉條
乳山粉條的主要特點有色澤自然、柔潤爽滑、清香宜胃、環保衛生、無任何添加劑、筋道耐煮、粉味十足,適宜炒食、涼拌、燉湯。乳山粉條不摻明礬、增白劑、添加劑以及其他能夠增重物質等損害公民健康和利益的東西,確保粉條成為乳山食品行業中綠色無公害、健康、優質的食品。
2014年7月,乳山粉條制作技藝被威海市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第四批威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乳山糖畫
乳山糖畫是以糖為原料來進行造型的一種國畫,亦糖亦畫,可觀可食。據史料記載,糖畫藝術最早始于唐代。明朝時期,人們每年用糖制成各種動物及人物為祀品來祀神。到了清朝,糖畫更加盛行,并逐漸演變成今天的糖畫藝術。
糖畫作品,或蟲或獸,或龍或鳳,惟妙惟肖,活靈活現,極為生動、傳神,頗有鐵畫的意趣。更能讓大家聯想到國畫中的寫意和現代繪畫的韻味。制作乳山糖畫所用的工具十分簡單,僅一勺一鏟即可,糖料一般是紅糖、白糖,加飴糖少許。
2017年12月,被乳山市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第五批乳山市級非遺名錄。
寨前生食小伏蝦
寨前生食小伏蝦是乳山的名優特產。由寨前蠓子小蝦經細磨、瀝水、發酵鹽制而成,具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糖、鈣、磷、鐵和各種維生素等,口感嫩,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做調味品。
寨前生食小伏蝦主要產自乳山口旗桿石到海陽所鄒格大壩這段水域,水質特別,雨季大量的淡水從陸地紛紛流入海中,海水與淡水相交融的這段長達七八公里、南北寬約兩公里的狹長水域,為小伏蝦的生長帶來了便利的條件。
2016年,寨前生食小伏蝦制作技藝被乳山市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第四批乳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來源:乳山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