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觀海新聞12月27日訊 “評價一座城市,要看它擁有多少書店”,這是19世紀對一座城市的評價維度。到今天,城市評價的維度更加多元,比如一座城市對街頭的包容。
12月27日,青島街頭藝人“合法”上崗已滿三周。周末連續上演“街頭藝術狂想”,對街頭的開放正體現著青島這座城市的胸襟。
來青島街頭開場冬日party
12月26晚上7點,四臺“大家伙”亮相臺東步行街。不一會,飽滿圓潤的薩克斯風音符宛如冬日精靈,鉆進了行經路人的心頭,臺東街頭瞬間被悠揚的曲調點燃,變得極富情調起來。

這是Hello Sax重奏樂團報名街頭藝人后的首場演出,在四臺薩克斯風的交相合奏下,人們倉促的腳步因清揚的樂聲停下,男女老少圍繞在四位表演者周圍,興起之處,有人爭相點起薩克斯風名曲,有人在他們周圍隨著音符的律動舞動。
演奏者也配合著觀眾節奏,或走到他們面前即興吹起薩克斯風名曲,或用薩克斯風吹出貓叫聲逗趣觀眾,引得現場歡呼陣陣、掌聲不斷。此時的臺東宛如一座大型露天歌劇院。
年近70歲的張輝明說:“這是我第一次看薩克斯演奏,以前只在電視上看過,今天第一次看到實物”。現場和張輝明一樣第一次看薩克斯風演奏的人不在少數,賣氣球的阿姨不賣氣球了,擠在人群里拿著手機記錄下這一刻;身著建筑服的工人踮著腳兒站在臺階上,透過攢動的人頭一睹薩克斯風的真容;周圍人不斷議論四位演奏者是哪所劇院的大牌。
曾經幾乎只在室內演奏的管弦樂,在街頭的推動下,打破了空間的壁壘,讓藝術真正變得觸手可得。街頭藝人也正通過表演,為城市空間提供發生邂逅、驚喜的可能。
12月25日晚上,張明琦在樂客城開唱,幾首歌后,張明琦便將手上的話筒交給觀眾。在他看來,一人獨唱,不如叫著大家一起來。張明琦的演出即刻變成全民k歌現場,有人在周圍小聲合唱,有人接過麥,站在大家面前體驗一把當街頭藝人的滋味。那晚,有人唱的酣暢淋漓,多次“返場”,唱盡興后才肯罷休。李先生說:“第一次在街頭唱歌,和室內完全不一樣,街頭的廣闊讓我唱的更爽快。”
12月26日下午,邱兆鑫也同樣讓臺東街頭變成合唱現場,只要觀眾想上臺,他就化身吉他伴奏,與現場路人即興演繹出一曲曲動人的歌曲。
街頭演出第三周,街頭的互動性更加明顯。在這里,市民不僅能走近藝術、欣賞藝術還可以參與藝術。在街頭,藝術沒有邊界,街頭藝人鼓勵著每一位觀眾,只要他們敢于伸手碰觸,就會成為藝術創作的一員,青島街頭正開啟一場場藝術party。

藝人表演和街頭管理需磨合
12月26日下午,邱兆鑫在表演途中打趣的問道:“有誰想來和我一起唱,機會難得,臺東這個地方不是什么時候都能唱的”這句略帶戲謔的調侃源于一小時前發生的小插曲。
下午2點,邱兆鑫的歌聲在臺東步行街響起,歌聲吸引路人的注意,也同樣引起步行街相關工作人員的注意,開唱不到20分鐘,身穿保安制服的工作人員就以“行人道擁堵”為由請邱兆鑫移居他處。而12月20日晚,郭琦也在同樣的位置開唱,26日當晚7點,Hello Sax重奏樂團的演出地也在此處,可被請離開的窘境只被邱兆鑫一人碰上了。
而這場小插曲背后,恰恰反映著街頭管理與街頭藝人表演需要進一步“磨合”。街頭藝術的觀賞性決定了以表演者為中心,行經路人會自發性的形成一個封閉、靜止的表演空間。而街頭空間還承載著交通、經濟等職能。不同的日子如上班日和周末,不同的時間段如白天和夜晚,街頭對藝人表演的承載和包容能力實際上有區別。何時可以演何時不適合演,需要藝人和涉街頭管理的部門及人員進一步磨合。這個過程,也需要雙方互相理解和包容。
青島劃分16條時尚藝術街區意味著青島有意合理規范城市公共空間治理,培養自己的街頭文化,讓街頭藝人從街頭“游蕩者”成為街頭的“文化景觀”。目前青島街頭藝術管理還處在起步階段,但從其他城市經驗來看,街頭藝術管理涉及政府介入、非政府組織管理、制度設計、公眾文化消費意識培養等問題。
2014年,上海成為全國第一個對街頭藝人進行試點管理的城市,一場街頭演出合法化的背后,卻是包括市容管理局、商委、稅務等14個部門聯合協調試點工作。青島16條街區的劃分,也是由上至下、多方合力的過程,是藝人空間訴求與城市治理手段不斷磨合的過程。
16條街區劃分后如何更好的保護街頭藝人的權益,在不少街頭藝人看來,相關細則的制定會更有利于街頭藝術積極介入城市公共空間,也有利于街頭藝人的合法身份被更多街區認可。
據青島市演出行業協會執行秘書長王斐東介紹,他們正在積極推進街頭藝術表演的規范化管理。12月24日,青島市演出協會舉辦了第一屆營業性演出法規公益性講座,引導街頭藝人如何規范演出并合理規范風險。
未來,市演出協會還將通過在相關表演點安裝分貝探測器、推出線上管理小程序等方式推動街頭藝人管理與街頭藝術的健康化發展,實現街頭與城市的共贏。

政策給出“陽光”民間自會“燦爛”
12月25日晚,張明琦在樂客城開唱40分鐘后,距離他不到500米的地方也響起了吉他的彈唱聲;12月26日,邱兆鑫街頭演出結束一小時后,據離下午邱兆鑫演出地不到200米的地方,一個女孩彈著吉他開唱;兩小時后,邱兆鑫演出地的后一條街區,一位00后女孩和一位90后男生的合唱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目光。
與張明琦、邱兆鑫不同,經記者證實這些街頭演出者均未通過市演出協會報名。表演藝人未通過報名而走上街頭,這首先應該值得欣喜。這說明了,只要政策給出“陽光”,民間自會“燦爛”起來。但這也顯然給街頭表演如何規范的探索,出了新考題。是“我想唱歌我就唱”,還是“要想唱歌先打個招呼”?
街頭藝人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和一類社會群體在城市中出現由來已久,專家表示:“在城鎮化與城市轉型交織的特殊背景下,街頭藝人群體一度被貼上一些影響秩序的標簽,成為公共空間排擠的對象,”在記者采訪的過程中,幾乎每一位街頭藝人都提到在街頭演出中被驅趕的經歷,在他們看來,這樣的經歷讓這個群體已然習慣了街頭演出的“流動性”和“臨時性”。
另一方面,這個群體中大多數人不以街頭表演為生,只將其作為個人愛好和日常娛樂的出口。而他們身上大多數人都帶著自由、不愿受約束的個性,據部分已報名的街頭藝人透露,身邊不少“圈里人”對這一政策的出臺還處在觀望狀態。
據市演出協會介紹,較前兩周,新一周報名人數又增加了17人、咨詢電話每天平均20個左右。市演出協會也在報名開始兩周后,追加拓展了幾個街頭演出新地點,比如城陽萬象匯。
對青島而言,它已然邁出了城市包容街頭的第一步,并積極構建更具有藝術活力和開放包容的城市空間,但對街頭藝人而言,他們戲稱自己曾經“傷心”。一座城市想要將曾經被驅趕的街頭藝人重新招募回來,需要讓街頭藝人感受到城市對街頭文化的尊重,能設身處地的為這群街頭藝人提供實打實的安全感。
就像一位街頭藝人所說:“我們等這一政策的出臺已經等了很久,我們也愿意再等青島一步步走下去,畢竟大家都希望能推動街頭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張芝萌 文/圖/視頻)
責任編輯: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