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0年12月28日1版
生態文明建設率先走在前列
——四論貫徹落實市委十二屆九次全體會議精神
青島山、海、灣、城渾然一體,城市風姿綽約。要珍惜青島良好的生態條件,打造新發展階段青島生態文明建設新名片。
生態環境關乎民生福祉。市委十二屆九次全體會議提出,到二三五年基本建成美麗青島,率先實現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質量、綠色發展水平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這一遠景目標,要求各級各部門明確任務書、時間表和路線圖,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以“釘釘子”精神精準落實各項工作,打造全市經濟發展的“綠色引擎”,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率先走在前列。
“十三五”以來,我市生態環境保護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緊緊圍繞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大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助推新舊動能轉換,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增添了“綠色動力”。
“十四五”期間,要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率先走在前列,就要加快推動綠色發展,建設山海城共融的美麗青島。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謀定而動,篤行致遠。要全面融入“15個攻勢”,將生態環保與新舊動能轉換、海洋戰略實施、鄉村振興等一體推進。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積極調整“四個結構”,努力做到“四減四增”,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逐年消減,讓“青島藍”成為朋友圈里的常客。
全會提出,要系統構建高質量生態空間,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要結合《青島市城市環境總體規劃(2016-2030年)》,優化環境空間,劃定青島市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清單,不斷優化國土空間布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效應。青島作為全國第二批低碳試點城市,“零碳社區”等項目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等加速調整,將力爭率先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協同推進。
要堅持系統觀念,加強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壓實全市各級各部門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發揮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作用,在全市范圍實施環境空氣質量、地表水環境質量生態補償機制,激發各區市抓環境治理保護工作積極性。堅持用平臺思維做治污攻堅乘法,將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提升全市生態環境保護水平的工作平臺,加快補齊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短板,積極化解制約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源頭性、結構性問題。要提高站位,強化擔當,推動膠東五市深化共保聯治合作機制,打造膠東半島生態環境質量高地,為全省乃至全國探索出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做出新示范,當好生態文明建設典范。
要以全周期的管理,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把防范風險貫穿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過程。要嚴格環境風險預警管理,完善大氣、水、海洋環境監測網絡和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強化重污染天氣、飲用水水源地、危險廢物處置和管控、重點排污企業的排放等日常管控和預警工作。提升風險防控基礎能力,加強智慧監測管控能力建設,為人民城市建設提供堅實的生態環境安全保障。
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把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追求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推動全市生態環保工作再加力、再深化、再提升。結合“我愛青島·我有不滿·我要說話”民聲傾聽主題活動,把察民情、聽民意、聚民智作為謀劃工作的著力點,把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生態環保工作成效的落腳點,奮力建設有品質有溫暖的生態之城,讓綠色成為城市最動人底色、最溫暖亮色。
遠見者改變我們仰望天空的角度。“十四五”期間,全市上下將在構建服務新發展格局中育先機、開新局,青島的生態畫卷必將更加絢麗多姿:藍綠相依、山海城相融的一流生態基底更加穩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態安全屏障更加完善,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青島日報評論員)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