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觀海新聞12月28日訊 12月26日晚上7點,臺東步行街華燈璀璨,這一天的臺東格外熱鬧,幾場街頭演出在這里輪番登場。1個小時后,臺東步行街夜色漸濃,街上的人們遲遲不肯散去,1個小時前,4位手持薩克斯風的男士收攏了臺東街頭所有人的目光,演出結束,還有意猶未盡的路人圍在他們身旁。
由王大偉、張鄭義、王谷俊、張傳鶴組成的“Hello Sax”重奏樂隊僅是在街頭出現就瞬間成為人群中的主角,青島劃分16條藝術街區后,臺東不是第一次迎來街頭藝人的表演,但卻是頭一次迎接如此龐大的演出團隊。
當晚,Hello Sax樂團提著六把薩克斯風、四架折疊譜架、一臺音箱,幾個背包開啟了他們的第一次街頭演出。

薩克斯風奏響街頭,讓音樂成為一種力量
當薩克斯的音符在臺東飄響,金色的薩克斯聲宛若穿透黑夜的陽光,薩克斯的旋律帶著深邃的溫柔點亮了臺東的夜,嬉鬧的孩子安靜下來,匆忙趕路的行人停下腳步,賣氣球的阿姨帶著氣球擠進人群,建筑工人墊著腳尖想一睹真容……

這是一場幾近完美的演出,一個多小時的時間里,獨奏、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輪番登場,演奏者吹著薩克斯風和人群互動,即興演奏著路人想聽的曲調,俏皮的用薩克斯風學著貓叫,跟著觀眾的情緒調整曲風,強烈的探戈,熱烈的西班牙舞曲,歡快的流行樂譜出一曲漫長的音樂奏章。臺東在人群熱情的互動中越發動人,人們宛如置身音樂會現場。
王大偉用“超出想象”形容他們樂團的第一場街頭演出,對街頭演出的種種擔憂也消解在現場觀眾的熱情中。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路人被他們的音樂一擊即中,現場不少人將這場演出稱為“饋贈”。年近70的張明輝因為他們第一次看到了薩克斯風的現場演奏,剛結束第一天考研的李麗因為他們重新點燃對明天考試的希望。
人們在夜色下擁抱音樂,這一刻磅礴柔情的音符幻化成人們可以共鳴的曲調,面向廣闊的空間傾訴著人們的悲歡離合。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柴可夫斯基曾將音樂稱為上天給人類最偉大的禮物;在尼采的世界里,音樂就是藝術的代名詞;在不少社會學家眼中,金融、建筑、計算等固然重要,那是人類生存的條件,但音樂、詩歌、藝術卻是人生而為人的原因。就像張鄭義拿著話筒和聽眾所說的那樣:“疫情之下,我們希望能通過音樂傳遞力量給大家”。
街頭演奏不是件容易事,但熱愛很容易
“管弦樂器因構成復雜,學習和聽眾的準入門檻都會更高些。”所以,薩克斯風幾乎只在室內演奏,當Hello Sax樂團出現在街頭,讓薩克斯風變得觸手可得的背后卻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你很難相信,帶來這場爐火純青的四重奏樂團成立不過僅3個月的時間,但這個平均年齡30歲的樂團,每位演奏者都有著十幾年的演奏經驗,有著相同的音樂夢想。在樂團成立之初,他們就有想上街演出的愿望,但在一通法律知識普及后,只能將街演擱置一旁。
僅僅2個月后,青島就開放了16條藝術街區,用他們的話說,這場街頭演出來的機緣巧合。但與其他街頭音樂演奏形式相比,薩克斯風走上街頭來的更不容易些。
當晚出場的六臺薩克斯風均是國外進口,平均價格在五萬元左右。但薩克斯風的珍貴不僅在樂器的價值連城,也在于它對溫度的天生敏感。演出當晚,張鄭義稍有空閑就用羽絨服緊緊裹住薩克斯風,不熟悉薩克斯風的人不會知道,這是個溫度稍有變化,音準就有問題,甚至會因低溫造成不可逆損耗的樂器。
而薩克斯風演奏的復雜除了變化不定的溫度外,還有配件的細微調整。僅是26日晚一個小時的演奏,幾乎每個演奏者都調了幾次音準、換了幾次哨片和笛頭。“因為哨片和笛頭的類型不同,吹出來的音色不同,演奏的曲風也有差異。”

然而街頭演出不僅考驗著樂器也考驗著演奏者,張傳鶴用“體力活”形容這場演出,當晚身高1米、重12斤的最大的薩克斯風就背在他身上,幾乎沒有拿下來過。“室內演出往往會有支架,但是室外全靠一根背帶掛在身上。”當晚,王谷俊連奏幾首,引得聽眾陣陣掌聲,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因為連續的演奏加上天氣的寒冷使嗓子進入了疲勞狀態 ,干啞難耐。因為街頭空間的開闊性,無法達到室內演奏的聚攏效果,想讓音出來,只能吹的更賣力些。
室外與室內演出的不同,需要付出的代價,需要克服的難關,他們比任何人都清楚,甚至還專門開會討論要不要走上街頭。但當他們走上街頭的那一刻,對音樂純粹的熱愛,對音樂力量的相信,對傳播音樂的堅持讓他們在寒風中演奏的忘乎所以。
演出當天,他們四人從四面八方趕來,因為這場演出匯聚到臺東,就像你問他們是怎么認識的,他們可能記不清具體的細節卻記得是音樂讓他們走到了一起。(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張芝萌 文/圖/視頻)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