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多久沒用過ATM機了?這個問題,島城市民孫健已經記不清了。如今,大到買車,小到買早餐,他幾乎所有的交易都是通過手機支付完成的。和孫健支付習慣類似的并非少數,人們與現金打交道、到銀行現場辦理業務的次數在逐步減少,“一部手機走天下”成為日常生活寫照。
受此影響,曾經一度要排隊取現的ATM機開始 “門前冷落”,今年下半年數字貨幣的橫空出世,更是進一步擠壓ATM機的生存空間。中國人民銀行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全國ATM機數量同比減少4萬余臺。
調查發現,島城的ATM機也在悄然縮減,據青島銀聯不完全統計數據,截至2019年底,島城ATM機數量在8000臺左右,比2016年還要低。最近三年我市ATM機數量不增反降,使用頻率更是“斷崖式”降低。

在遼陽西路興業廣場內,ATM機僅剩下兩臺。
商場ATM機“悄然消失”
島城銀行“壓縮”ATM機數量
“上周末去參加一個朋友的婚禮,打算去銀行取些現金封個紅包,沒想到以前常去的一處ATM機已經關閉了。”市民魏女士說,自己已經很久沒和銀行柜員和自動柜員機打交道了。
島城白領曲女士也碰到了同樣的事情。前幾日,在某商超購物的她碰到機器故障只能現金支付,曲女士來到曾經可以取錢的ATM機時發現,ATM機不知道什么時候搬走了。不少市民也會在不經意間發現,家門口、商超等區域的ATM機越來越少了。
在數量減少的同時,ATM機使用頻率也在降低。日前,記者走訪了市區多家銀行的自助網點。在記者每次持續一小時的觀察時間內,進出自助銀行網點的市民屈指可數,甚至一些網點還出現了沒人使用的情況。
數量減少不可逆
投放區域從中心變為郊區
1987年,我國引進了第一臺ATM機,此后我國逐漸發展成全球最大的ATM機市場。但在移動支付飛速發展的當下,ATM機漸漸失去了光彩,其數量也出現了縮減趨勢。中國人民銀行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全國ATM機數量為105.21萬臺,較上季度末減少3.09萬臺。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底,島城ATM機數量約8000臺,比2016年的數量還少。
除了數量減少,ATM機的布放區域也正在發生改變。“我們這兩年正在統籌推進網點優化,啟動縣域網點結構調整,加大對部分重點縣、空白縣網點布放力度,增強縣域金融服務能力。”青島光大銀行相關工作人員崔先生表示, ATM機業務萎縮是趨勢,但因為各地區發展不同,一些地區的客戶仍比較依賴現金交易。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各銀行都在有意識地壓縮ATM機的數量,同時通過優化設備布局和加強日常維護來保證服務質量。但是,為了方便市民使用,ATM機不會大幅度減少。
銀行服務渠道生變
居民偏愛數字化移動式服務
某股份行運營科技部負責人孫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ATM機的總量雖未大量減少,但新增裝機量近三年連續大幅度下降,有些區域甚至是零增長。
此外, 居高不下的購置、運營、維護成本也成為銀行減少ATM機數量的一大因素。孫洪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銀行安裝一臺ATM機需要十萬元左右,此外,場地租金費、電費、鈔票押運費等都是大頭,另外每年光維護、清機一臺機器就要幾萬元錢,所以日成交量達不到80筆就會被認定為低效。
“過去,銀行從業者信奉‘終端制勝,渠道為王’,這句話現在仍然沒有過時,只不過,終端從網點、ATM機演變為電腦,再后來被手機取代,服務渠道越來越依賴于線上。”青島銀聯相關工作人員蘇女士說,客戶行為正在發生變遷,越來越多客戶偏愛數字化、移動式的服務體驗,銀行網點、ATM機較難滿足客戶隨時隨地獲取服務的需求。
中國銀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銀行業平均離柜率已高達89.77%,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排斥聚集”逐漸成為常態,非接觸銀行服務興起,將進一步加劇銀行ATM機的式微。而數字貨幣的橫空出世,進一步擠壓ATM機生存空間。
多位業內人士預計,未來ATM機的數量仍將進一步減少,但對于已投入使用的機具,其智慧化變革將愈發突出,線下網點、ATM機將被定位為線上渠道的補充。
在島城,建設銀行多家網點開設了“政務便民服務站”,可辦理153項業務事項,如打印臨時身份證、交通違法處理、社保信息查詢、住房公積金還款等,涵蓋公安、社保、公積金等多個類別,用戶只需帶上身份證,就可以在銀行網點“刷臉”辦理。
當前,島城已有多家銀行打造了5G智能網點、智慧銀行旗艦店等新型網點,以推動科技創新與金融服務深度融合,推動線上與線下、遠程與現場相結合,讓金融與泛金融服務無處不在。
記者走進位于中山路的建行“智慧銀行旗艦店”,發現該網點的自助機具已突破傳統ATM機功能,引入了5G、區塊鏈、物聯網等前沿科技。在智能服務區,布放著大額現金智能柜員機、遠程協同智能柜員機、實時制卡智能柜員機、智能領取機。此外,為了更好將金融服務嵌入生活場景中,該網點還配置了工商執照制證機、個人征信報告查詢機、24小時自助辦稅終端等政務服務設備。
現金用的少了 支付習慣變化
揣上數字人民幣,啥感覺?
已開始在深圳等城市試點 數字貨幣和現金將互補共存
貨幣發展史上,硬幣和后來的紙幣為人們的日常交易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被廣泛接受的支付手段。然而,近年來,數字革命使人們的支付習慣發生了顯著變化——銀行卡、刷手機或使用智能手表支付正變得越來越普遍。
今年,央行與深圳正式聯手開展數字人民幣紅包試點,更是加速了虛擬支付方式的概念普及。但專家也提出,根據目前的交易支付方式來看,現金支付和電子支付兩種方式還是并存的,現金并沒有消失。

一家銀行大堂內,工作人員正在服務。資料圖片
數字人民幣“初體驗”
類似微信和支付寶支付
要談及數字人民幣的一次關鍵性試點,就不得不提及2020年10月在深圳市羅湖區開展的千萬元數字人民幣紅包活動,這是一次具有跨時代意義的“神來之筆”,也是在這一次試點中,5萬名公眾首次親手敲開數字人民幣的大門,提前感知到了一個即將到來的新世界。11月7日,媒體通過采訪多家試點商戶及中簽個人了解到,盡管紅包試點活動已經結束,但中簽個人的數字錢包仍可正常使用和充值;此外,經過數字人民幣系統改造的試點商戶,在活動結束后仍可以正常接受數字人民幣付款。
從10月8日宣告數字人民幣試點活動,至10月12日紅包正式發放,從191.38萬人申領,至5萬人中簽,10月在深圳開展的數字人民幣試點,一度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
“怎么預約?”“誰中簽了?”連續幾日,數字人民幣成為媒體報道及微信朋友圈的刷屏詞匯,業內都想在第一時間一睹數字人民幣真容,都想成為數字人民幣的初體驗者。
一位自稱幸運兒的中簽者劉銘(化名)曾向北京商報記者講述了他的體驗過程。10月12日18時,他順利接收到了由深圳政府短信平臺發送的中簽短信和下載鏈接,按照頁面指引下載了“數字人民幣App”,開立了預約時所選銀行的“個人數字錢包”。此后,劉銘按照短信提示完成“個人數字錢包”注冊,無需綁定銀行卡,按照紅包提示彈框,便領取了200元數字人民幣紅包。
參與此次數字人民幣試點的商業銀行是工、農、中、建四大行,據不同中簽者向北京商報記者展示的“個人數字錢包”頁面來看,不同商業銀行所屬的數字人民幣顏色有所區別,包括紅色、綠色、藍色等不同底色,其顏色與所屬商業銀行的LOGO色調基本一致。
跟中簽者一樣興奮的還有3389家商戶。據活動方介紹,參與本次試點的商戶涉及商場超市、生活服務、日用零售、餐飲消費等類型,中國石化、沃爾瑪、華潤萬家、百姓大藥房、花果鮮等商戶在列。
為了迎接數字人民幣,商家們也鉚足了勁。據了解,在紅包發放前,深圳試點商戶、試點地鐵站自助客服終端已布放了“數字人民幣”標識。據多位特約商戶表述,數字人民幣在收付款上的流暢和便捷性與移動支付方式沒有太大差異,而商戶側的系統改造也近乎“無感”,數字人民幣可以一鍵入賬至原有銀行賬戶。
從數字人民幣紅包使用來看,整體操作形式與常規的掃碼移動支付無異。從深圳發布官方介紹來看,具體分為“用戶掃描商戶收款碼消費”以及“商戶掃描用戶付款碼消費”兩類。除了用戶掃碼支付外,商戶掃描用戶付款碼消費還提供小額免密等功能。
從整體試點來看,用戶端體驗流暢安全,支付體驗類似微信和支付寶支付;商家收單到賬較快,無需繳納手續費。
數字貨幣將在多城市試點
青島在列
今年10月,央行與深圳聯手,從191萬深圳居民中抽出5萬名中簽者,向他們每人發行了一個面額為200元的數字紅包,總金額為1000萬元。
今年8月,商務部印發《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總體方案》,在“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任務、具體舉措及責任分工”部分提出: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及中西部具備條件的試點地區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人民銀行制訂政策保障措施;先由深圳、成都、蘇州、雄安新區等地及未來冬奧場景相關部門協助推進,后續視情擴大到其他地區。全面深化試點地區為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涪陵區等21個市轄區)、海南、大連、廈門、青島、深圳、石家莊、長春、哈爾濱、南京、杭州、合肥、濟南、武漢、廣州、成都、貴陽、昆明、西安、烏魯木齊、蘇州、威海和河北雄安新區、貴州貴安新區、陜西西咸新區等28個省市(區域)。
“這種數字貨幣不是一種新型貨幣,而只是人民幣的數字形式。它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并得到國家信貸地認可。”建設銀行青島分行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在支付方面,該數字貨幣執行“雙重離線支付”。顧名思義,移動電話和收銀機之間不需要網絡信號。只需要打開手機上的NFC,然后在幾毫秒內觸摸支付設備即可完成付款過程。
數字貨幣不能完全取代現金
兩者互補共存
“還是需要讓有需要的人使用,由于用戶習慣不同,不是所有人都習慣這種支付方式。比如一些年紀大的人可能就不接受數字貨幣。”青島銀行相關專家魏可表示,數字貨幣不可能完全取代現金,從目前來看,還存在一些技術上的限制。但數字貨幣如果正式推出,銀行或商戶就不能拒絕用戶使用。
該專家表示,數字貨幣取代紙幣面臨兩個約束,一是使用者是否愿意用,二是技術條件能否滿足,因為交易支付的速度受制于技術,當交易數量突破一定限制,可能會引起故障、宕機、軟件崩潰。“其實,正如電視的發明,消滅不了影院,電子書出現,消滅不了紙質出版物一樣。不論是電子支付的普及和便捷,還是數字貨幣的去中心化,現金貨幣都不可能完全消亡。”魏可表示,即使數字支付的設計盡可能穩健,它們仍容易受到斷電、網絡威脅和技術故障等中斷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現金可以支撐支付的韌性:由于現金獨特的特性,它提供了關鍵的支撐和值得信賴的價值儲存手段。另外,據了解,央行相關部門也曾發文強調:規范支付機構營銷行為,防止過度夸大“無現金社會”。(青島晚報/觀海新聞 記者 薛飛)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