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工廠的“90后”

▲崔強通過系統查看車間生產線的實時狀態。
關鍵詞 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
故事背景: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青島錨定工業互聯網“新賽道”。今年以來,以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為目標,全市上下“觸網”步伐越來越快。機器取代人工、數據取代經驗,經過工業互聯網改造,企業中每一個人、每一臺機器、每一個流程都在發生著改變。這些變化在給企業運營管理方式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也鑄就著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的新未來
發生地點:海信視像黃島生產基地
出場人物:車間主任崔強
大學畢業前,“90后”的崔強從來沒想到,有一天自己會愛上“車間主任”這個聽起來充滿年代感的工作崗位。
12月25日早上8點,海信視像黃島生產基地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崔強管理的72車間,各產線已經在第一時間開動起來,工人也已經迅速進入工作狀態。這樣井然有序的景象在年初還不能想象。
那時,上班的第一個小時是崔強的“至暗時刻”。班線長都還在忙著排班、調人、順線,時不時還要拿著大喇叭喊著“要人”。嘈雜忙亂的車間里,崔強穿梭于不同的生產線間來回協調,累不說,工人們在一旁干等,效率也提不上來。直到3月份,海信上線了一線人員調度平臺,這一切在前一天晚上就自動安排好了,開班后員工直接上崗,一分鐘都不耽誤。大屏幕還能自動顯示人員在產線上的分布和出勤情況,不用再像過去一樣現場“數人頭”。
說起工業互聯網,好像很高大上,但在崔強看來,就是這些點滴的改進。新上的調度平臺讓他從很多繁瑣、費時的簡單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轉而去做更多“有意思的事兒”,比如怎樣用新技術進一步提升車間管理水平,如何提升生產制造效率。
2014年從吉林大學畢業的崔強,初入海信視像時擔任一線工藝工程師,負責產線異常處理和產品改進提升。“90后”的他,畢業前從未想過會扎根車間。一邊做好本職工作,另一邊崔強也在思考和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沒多久,他選擇轉崗效率工程師,也正是從那時起,他真正開始慢慢喜歡上在工廠工作。
“90后”“00后”都在逃離工廠是當下制造業面臨的一個最大難題。除了收入、體面等原因,他們也討厭枯燥、乏味、難以施展想法和創意的工作。崔強能愛上這座工廠,恰恰是因為海信遠遠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制造業,在企業大力推行精益生產和智能制造的背景下,他在這里看到了足夠充滿挑戰的未來。
做效率工程師的4年,崔強天天琢磨著“用更少的人干更多的產出”。他開始跟自動化、信息化系統打交道。用AGV小車取代人工周轉、用自動螺釘機取代手工鎖固、用電子看板取代紙質統計,他漸漸發現了用新技術改造制造業的樂趣,目光也瞄向了發揮空間更大的車間主任崗位。
在很多人印象中,車間主任就是管著完成生產計劃,天天被人員安排、物料協調追著“跑”。但隨著智能制造的推進,他們已經“變身”為最重要的創新者,為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制造業的不斷融合應用提供一線智慧。正如崔強所說,車間是所有研發思維、物料銜接、技術配合集中碰撞的地方,所有想法都要在這里磨合、實現。
在電視組裝線上,工人將背板模塊組裝完成后,機械手會抓起液晶面板精準卡合,移載、鎖固、掃碼、檢驗環環相扣。一旦有異常,系統會立即報警,提醒員工及時追溯反查。在過去,錯誤只有在完檢環節才能被發現,修正錯誤的成本非常高。崔強和同事近期主導的“錯混料專項課題”,就通過物料條碼采集、AI視覺識別、Logo檢測防呆等技術手段,幫助質量改善。
最近,崔強又在與智能制造項目組共同探索改進車間生產管理看板的功能。每條線體頭上懸掛著的電視看板,是企業智能制造系統的一種直觀展現。通過新增“單小時人均標準件”指標這個更精細化的數據,更直觀地評價不同生產線的效率差異。“這可不是簡單地增加一個顯示數值那么簡單。不同尺寸不同結構的電視,要根據工時形成一個標準件概念,才能實時顯示出來。”崔強介紹,今年以來,大到專項課題、線體優化,小到提案改善、QC小組,每月他都能參與十余項。
崔強身邊的每一個人也都在發生變化。自動翻轉、自動檢測、自動上背板……隨著越來越多自動化、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工人不再需要來回扛物料、手動上螺絲,而是一個按鈕解決問題。車間里,工人數量也越來越少,維護智能設備的工程師的比例反倒逐年增加。
“知行合一,質效雙升。在走向工業4.0的路上,供應鏈上的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創新者!”崔強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孫 欣)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