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嘉敏(青島科技大學 學生)
伴隨網絡技術的興起,“數字鴻溝”被用來描述技術的差別在不斷拉伸不同群體之間的距離。這道“鴻溝”不僅橫亙在國家、地區、行業之間,對于年齡也是如此,老年人群體的數字化生存,也成為公眾關注的對象。
特別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因“健康碼”的使用,導致老年群體的“碼”上生活備受關注。網絡技術的確給年輕人群體帶來了諸多便利,無論是網購還是網絡交流,都給世界帶來了極大便利。但是,如何解決老年群體的數字應用難題,也成為科技企業面臨的一個重要話題。
12月25日,工信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明確表示將完成43個APP適老化改造。當然,在這一背景下,相關措施也已經見諸報端。比如:無錫火車站的“無健康碼”通道;11月下旬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的出臺;12月10日,上海市為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表,12小時用水不足0.01立方米,系統將自動發出警報等。回顧2020年,“適老化”開始滲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些措施出臺的背景是數字社會中老年群體面臨的諸多窘境:九旬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84歲老奶奶冒雨用現金繳醫保被拒、老人因無健康碼乘地鐵被拒……這些問題的出現,不是輿論對有關部門的服務過分“苛求”,而是在數字技術重構社會的過程中,必須要處理好技術、社會和發展之間的關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數字化面前,整個社會紛紛采取相應對策和政策。那些方便了年輕人的數字化生活方式,亦應成為老年人的“福利”。這不僅關乎社會溫情,亦關乎科技發展的根本目的。科技發展是為了提升社會的整體進步,包括如何利用科技發展來提升公共服務,即“科技向善”。
對待老年群體的態度,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試金石。科技向善,是社會發展的重大一步。關注不同人群需要,不斷提升科技帶給人們的體驗,是對科技的考驗,但帶來的“收益”遠不止于此。當老年人進入數字化生活,促進社會融入、改善健康習慣、加強親友之間的交流溝通,能有效提升幸福感,還會帶動龐大的消費需求,促進電商服務和數字經濟的發展。
(本文系“青島市首屆高校評論大賽”參賽作品)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