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借助上合峰會的東風,國家戰略不斷疊加的青島,成為國內知名的“會展經濟”城市,創投風投大會、跨國公司領導人峰會等接踵而至,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技術鏈“四鏈合一”在青島不斷實踐,成為城市蝶變的加速器。
剛剛過去的一周,一場備受矚目的國家級盛會——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在青島舉辦,大咖云集,智慧激蕩。各種專家觀點、成果分享、產業探索、未來暢想,給這座城市留下了寶貴的智庫資源;行程密集的創新大賽、專家調研、高端對話、項目簽約,給這座城市積累了豐富的產業資源。
眾所周知,中國科協年會是一場超越學術的智慧盛會,是中國科技領域層次最高、規模最大的年度盛會,它具有綜合、高端、國際化的獨特屬性,是科技界發聲、發力、發布的重要平臺。而今年的科協年會,更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各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引發全球新一輪產業格局重構。在世界經濟發展面臨深度衰退、中國經濟穩步恢復的關鍵節點,在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明確作出“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重大戰略判斷之后,在青島召開的這屆中國科協年會意義格外深遠,也是青島不容錯過的一班發展快車。
我們要立足科技創新與開放合作,進行統籌謀劃。每屆科協年會都會邀請智庫團隊和院士專家,圍繞地方經濟發展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調研,今年調研所確定的10項選題,最終也為山東、青島創新發展形成了高質量的決策咨詢成果。我們要用好這些成果,結合城市創新發展緊迫需求,借助科協年會的平臺,最大限度聚集國內外科技資源,以促進科技經濟深度融合為切入點,探索新模式、培育新動能,以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尤其是作為“科創中國”首批試點城市之一,我們更要用好“科創中國”這個平臺,聯合全國學會及各方面創新資源,通過技術服務和交易,建立產學協同組織,導入國內外技術和人才,導入項目和企業,導入國外科技資源,打通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的斷點堵點,推動技術創新、產業轉型和區域提升,打造產學研融合的山東“樣板”。
我們要突出科技賦能產業,積極參與國內大循環。在全球經濟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不斷上升的背景下,以科技創新促進“內循環”經濟體系建設,將為我國經濟的恢復增長和穩步復蘇提供強勁動力。青島作為山東對外開放新高地的橋頭堡、長江以北地區國家縱深開放新的重要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首先要在國內大循環中有所擔當作為。圍繞我市正在積極發展的海洋科技、工業互聯網、5G、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十強產業,我們要運用好通過年會形成的人才庫、項目庫和成果庫,進一步深化政產學研金服用互動,帶動更多科技資源匯聚,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通過科技賦能,重塑經濟結構,加快構建內需體系。
我們要以合作鏈接科學共同體價值,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科學共同體具有價值認同、多元聯結、靈活無界等獨特組織優勢,在參與國際科技治理、促進互信合作方面的作用無可替代。本屆科協年會強化與國內、國際科技社團的交流,以開放、合作、共贏精神共謀世界科技創新發展,促進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會上發布的“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舉辦的中德科技合作論壇、中日韓科技合作論壇等,都給青島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們要充分發揮上合示范區、自貿試驗區以及口岸優勢,通過高質量的“國際客廳”建設,積極參與建立開放、共享的國際科技治理機制,搭建科技合作信任網絡,在全球攜手促進科技創新、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的過程中做出應有的青島貢獻。
科技創新引領,是青島發展的內核。大會閉幕不落幕,精彩不散場,我們要充分運用科協年會帶來的智庫力量、創新資源,放大“后年會效應”,張開雙臂擁抱“科技夢”,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上創新進取,走在前列!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