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影響下,青島市的校園體育工作并沒有止步不前,而是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以變應變、化危為機,使我市青少年體育鍛煉依然有聲有色。為了全面展示青島市和各個區市在校園體育方面的開展情況和經驗做法,青島市教育局、青島市校園足球協會聯手青島早報、觀海新聞,推出“青島校園體育‘區市行’巡禮”系列報道。
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是全面推進學校體育綜合改革的探路工程,是立德樹人的育人工程,是提高足球普及程度和競技水平的基礎工程。校園足球是青島足球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普及性為基礎的“市長杯”比賽已經結束了第31屆高中男甲和女子組比賽。自2015年4月成為首批“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以來,我市校園足球以創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優秀改革試驗區為契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以創新驅動發展,促進校園足球改革提質增效,構建起了價值理念引領、工作機制創新、政策激勵保障相結合的校園足球立體化、精細化發展模式。特別是近兩年,青島深耕校園足球創新性人才培養和賽事體系,通過實施創新考核機制、創新教育模式、創新聯賽體制和創新人才培養的全新思路和舉措,用先試先行的四大創新實招,讓校園足球“青島模式”叫響全國,彰顯了作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的擔當與作為。
創新考核機制夯實足改基礎
2016年1月,青島市政府出臺《青島市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實施方案》。堅持校園足球普及與提高,建立和完善了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組織領導和工作推進機制,規范了青島市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規章制度,將校園足球工作列入政府政績、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負責人業績考核評價指標,對成績突出的單位、部門、學校和個人進行表彰。實施特色學校實施建設質量復核制度,加強對特色學校建設與監督力度,基本構建形成“特色學校+區市校園足球聯賽+‘滿天星’分營+市級校園足球聯賽+‘滿天星’總營+市級夏令營、精英賽”六位一體校園足球改革發展推進格局。
堅持足球從娃娃抓起,通過足球游戲方式將普及范圍延伸至學前教育(幼兒園)。設立青島市青少年校園足球專項資金,逐年加大資金投入,加強經費支持力度,保障教學、競賽和活動經費,鼓勵學校與科研院所、社會組織、企業等合作,吸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形成財政和社會資源多元投入機制。通過電視臺、平面媒體、網絡媒體、學校、自媒體等途徑宣傳,逐步形成從校內到校外、從教育到全方位,全社會關注、參與、營造青少年校園足球加快發展的輿論氛圍。
創新教育模式加大普及力度
青島市出臺了青少年校園足球課程標準,通過高質量的教材、科學的課程設計,規范了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不同年齡段技能考核標準。編寫出版地方教材《快樂足球》,全市中小學推廣。在小學和初中開設足球校本課程,高中開設足球專項課程,中小學每學期安排10學時的足球課程,其中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每學期安排20學時,并遵照《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教學指南》進行足球教學,利用多媒體、互聯網等方式,開齊開足開好足球課。為使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成為推動足球發展的搖籃和陣地,青島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創建工作按照1:3比例,從城鄉、區域、學校類型統籌考慮,培植了一批典型示范學校,使其發揮典型引領作用,帶動校園足球全面發展,現有市級校園足球特色學校400所,占學校總數的1/3,其中國家級足球特色學校231所,中小學經常參加各類足球活動人數近30萬,占全市學生總數的30%。
按照教育部《學校體育美育兼職教師管理辦法》的基本要求,發揮青島“足球之城”的底蘊和資源優勢,采取引進骨干教師、聘請專業教練員和退役運動員、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補充校園足球師資,并以承接亞足聯D級教練員、國家三級(足球)裁判員培訓班等足球培訓為契機,加強對體育骨干教師、非足球專項體育教師、足球裁判員、足球教練員等培訓,共培訓5000余人次,極大提高了校園足球師資水平。創建以學校為主體的“體教結合”模式,青島黃海、中能、鯤鵬、追風少年等足球俱樂部每年派出大批教練員深入足球特色學校開展足球執教。引進來自荷蘭、德國、西班牙、阿根廷等足球發達國家的50余名足球教師到中小學任教,進一步推進了足球名師、高水平教練隊伍建設,有效提高了青島市校園足球的教學和訓練水平。
搭建教科研服務平臺,通過與高校合作,發揮駐青高校科研優勢,針對課程標準、特色學校建設、育人模式等問題展開專項研究,先后完成了《青島市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建設工作評價指標研制》《青島市青少年校園足球課程標準編制》《“新人文+”教育理念下高中體育俱樂部的發展模式及育人能效研究》《青島市校園足球改革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與社會性發展的路徑分析與實證研究》等一系列課題的立項與研究,提升了教科研水平,為校園足球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了理論依據與實踐指導。
創新聯賽體制提升競賽水平
堅持以賽促教、以賽促練、以賽促學、以賽育人,建立覆蓋面廣、技戰術水平高、影響力大的校園足球競賽體系,全方位構建了“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四級校園足球聯賽體系,全市設“市長杯”,各區(市)組織“區(市)長杯”,各學校有“校長杯”,涉及5人、8人、11人各類賽制,賽程周期基本覆蓋整個學年,實現了校園足球賽事全面化、一體化建設。
青島市“市長杯”校園足球聯賽已連續舉辦至第31屆, “市長杯”小學男子甲組乙級比賽前四名隊伍將在下一屆“市長杯”小學甲組比賽中晉級為小學男子甲組甲級隊伍,“市長杯”根據學校足球競技水平實施甲、乙、丙分級聯賽,已實行三年。為了充分發揮校園足球對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帶動作用,吸引更多學生、家長參與校園足球、關注校園足球,進一步擴大校園足球聯賽的社會影響力,自第27屆“市長杯”校園足球聯賽高中組實行主客場制聯賽,將周末比賽日,設置在周中,并鼓勵主、客隊組織學生觀看比賽,通過校園足球文化長廊、足球啦啦隊表演等形式,將每一個比賽場地打造成展示學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成果和學生積極向上、活力四射精神面貌的大舞臺,增進了學生間的溝通交流,活躍了校園體育文化,切實提高足球運動的育人意蘊。第29屆“市長杯”自2018年10月起至2019年6月,為期近9個月、近6000人、348支參賽隊、共進行了900場比賽,成為參與人數最多、競賽水平最高、賽事影響力最大的校園體育聯賽。每年區(市)級、校級足球聯賽超過5500場次,參與學校500余所,參賽人數達1.7萬,有效帶動了校園足球普及提高。
在開展校園足球聯賽的同時,青島市結合城市特點和學校實際,積極組織青少年校園足球精英賽、“誰是球王”比賽、國際邀請賽、改革試驗區邀請賽、“滿天星”訓練營聯誼賽、足球特色學校聯賽、學校社團足球比賽等多類專項賽事,為省、市、區(市)、學校間的比賽、交流搭建平臺。
創新人才培養建立精英模式
我市發揮校園足球在培養足球后備人才中的主渠道作用,構建校園足球和職業足球優勢互補、與國際接軌的現代足球人才培養體系,源源不斷培養優秀足球后備人才。
按照“1+N”推進模式,推進青少年校園足球“滿天星”訓練營建設,組建1個國家級總營、4個分營,10個市級訓練營和多個學區級訓練營。依據《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滿天星”訓練營基本要求(試行)》基本要求,進行資源整合,加強與足球強國足協、國外頂級足球俱樂部的多層次多方位合作,構建“中西合璧”足球青訓合作模式。引入職業俱樂部、青訓機構優質資源,組建各級別“滿天星”青少年校園足球訓練營,選拔學區級、區(市)級、市級各年齡段最佳陣容,實施每周“兩練一賽”。突破政策瓶頸,建立高水平校園足球運動員交流制度,實施職業俱樂部梯隊與足球強校運動隊共建,推進市隊校辦,創新足球精英培養模式,實現體教深度融合,共享共贏,著力培養高水平智慧球員。
《青島市中小學生足球后備人才招收辦法》《青島市中小學生足球后備人才專業選拔測試辦法與標準》自2015年出臺,完善了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足球后備人才招生制度,貫通了足球后備人才成長通道,至2020年初中共計劃招收足球后備人才5000人,高中共計劃招收足球后備人才1800人。組織制定高中階段足球后備人才專項培養方案,既注重足球技能的培養,又強化優秀的足球后備人才文化課的學習,建立高中階段足球后備人才文化課學習情況監控體系,實現足球技能與文化課學習雙提升。2019年高中畢業生獲得國家二級足球運動員及以上等級達到149人,借助足球運動項目考取大學的人數達到114人,其中16人考取了211、985院校。基本形成了高中帶初中、初中帶小學的健康發展格局,帶動了青島市青少年校園足球普及提高,走在了全國前列。并與青島大學、山東師范大學等高校合作,設置足球專項師資班面向青島市招生。鼓勵高中畢業的校園足球學生運動員報考高校高水平足球運動隊和運動訓練、體育教育等專業,打通優秀運動員升學的“最后一公里”。
通過中德生態園德國足球亞洲基地與德國拜仁足球俱樂部、黃海足球俱樂部與西班牙巴塞羅那足球俱樂部的深度合作,成功將拜仁青訓體系、巴薩青訓體系引入青島。發揮市對外友好協會作用搭建資源整合服務平臺,鼓勵青島本土青訓機構、足球俱樂部與歐洲足球強國俱樂部加快合作,構建國際足球后備人才精英培養本土模式,使孩子在家門口就能體驗來自世界足球強國的訓練。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劉世杰)
責任編輯 李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