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于文悅(青島科技大學 學生)
有網友近日在社交平臺上發布視頻,表示自己在濟南萬象城泡泡瑪特實體店買的3個盲盒均有黃色膠水,一盒里的卡片還有折痕,疑似為二次銷售。這給那些入了“盲盒坑”的人們帶來了極大的心理沖擊,不少消費者直接怒懟泡泡瑪特,表示不會再購買相關產品。
盲盒市場火爆的關鍵原因在于“盲”字,開盒就像彩票開獎。盲盒與普通商品不同,外包裝不會有任何產品信息,這種不確定性讓盲盒給了人們無窮的吸引力和期待感。盲盒本身的這種特性和人們的獵奇心使得盲盒市場規模增長迅速。對于大多數“90后”“00后”消費者來說,盲盒可以給枯燥無聊的生活帶來一點刺激和快樂。
而此次盲盒引發熱議背后的癥結就在于:當消費者意識到自己滿懷期待高價買的盲盒竟然是被二次銷售的,那么這種“透明”銷售行為會讓驚喜感急劇降低,購買盲盒的意義也就不存在了。
其實,藏在盲盒之中的并非只是一個玩偶,背后暗藏著的是巨大的經濟利益。有的僅10元成本的IP形象玩偶,在咸魚上賣價高達千元,這也自然而然地導致“二次銷售”這樣徇私舞弊的做法。這樣的事情也并非第一次發生,此前就有消費者反映在北京等地都買到過這樣“二次銷售”的產品。商家暗地里投機倒把,但消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一旦敗露,商家就難逃懲罰。比如,當日,泡泡瑪特開盤暴跌逾16%,市值蒸發150億港元。
盲盒之“盲”到底如何來保證?客觀而言,盲盒銷售起初就是一種幸運游戲,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也在意料之中,不能一味寬容放任不管。
應該規范盲盒經營模式,給盲盒銷售行為劃出“法律紅線”,讓法律擔起“守門人”的職責,避免二次銷售的盲盒再次出現,破壞市場的規則。當下,盲盒發展速度驚人,不過,無論如何火爆,都無法脫離“內容為王”的核心要義,沒有內容的盲盒,只是一陣風,吹過,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因此,盲盒內核設計方面應該抓住年輕人消費升級的需求,利用優秀的高質量IP設計來吸引消費者,才能讓盲盒不過時,真正留住消費者的心。
二次銷售的盲盒也給消費者敲響了警鐘。盲目跟風購買的行為是不可取的,不要淪為被盲盒的吸引力所控制的工具人。購買盲盒的上癮感也會給人們帶來類似賭博的畸形消費,造成價值觀的扭曲,進而對社會風氣產生不良影響。
因此,對于市場來說,切莫讓二次銷售的盲盒“盲”了市場規則,影響人們滿足“悅己”心理的正當消費訴求。對于消費者來說,也不要讓盲盒的上癮感“盲”了你的理性消費觀。我們可以為快樂消費,但不能為沖動而盲目消費。
(本文系“青島市首屆高校評論大賽”參賽作品)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