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4日訊 近日,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消息,通過在海上和沿岸布放各類觀測設備以及衛星遙感等技術手段,深圳已基本實現所轄海域的海洋多要素全天候觀測。這其中,駐青單位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以下簡稱“海儀所”)提供的波浪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介紹,深圳在近岸海域建設的8套波浪浮標,除了兩套從國外進口的“波浪騎士”浮標外,其余6套都是海儀所自主研制的SBF3-2型波浪浮標。這6套波浪浮標自投入運行至今,已連續奮戰近七年。每隔1個小時(大風大浪時可自動加密為半小時)自動向用戶岸站指揮中心發送波高、波周期等波浪要素數據,奠定了在海洋預報、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生態突發事件調查等領域的海洋監測基礎。
為深圳海洋監測網提供的波浪浮標,只是海儀所浮標產品在國內市場應用的一個縮影。海儀所自1966年開始從事海洋浮標研究,經十年潛心研究,成功突破國外技術封鎖,掌握了新一代重力式波浪浮標關鍵技術,形成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傳感器——SBY1-1型波浪傳感器和SBF3-2型波浪浮標定型產品,后者性能和國際權威產品“波浪騎士”非常接近,波高和波周期測量精度已達到媲美“波浪騎士”的水平。
幾十年來,海儀所為青島涉海科研及業務單位提供各型浮標100余套,數量占據全國第一。2008年,由海儀所研制生產的6套浮標在青島奧帆賽場承擔海洋環境觀測任務,全部搭載了SBY1-1型波浪傳感器,以其準確可靠的實時海浪數據為奧帆賽和殘奧帆賽的成功舉辦保駕護航。在隨后舉辦的世界杯帆船賽、克利伯、沃爾沃、國際極限帆船系列賽,以及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中國海軍成立70周年盛會,都離不開海儀所波浪浮標在光環背后的默默堅守和奉獻。

目前,海儀所研制的在位業務觀測浮標在青島海域共有10余套,在建各型浮標近30套,其獲取的大量實時、連續、可靠的海洋環境數據,不僅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也為青島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一帶一路”等國際合作契機下,海儀所浮標已成功走出國門,布放到泰國、馬來西亞、韓國、毛里塔尼亞等國海域,并成功進駐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和北極圈內,為用戶獲取了大量寶貴的海洋科學研究數據,也在國際深海大洋上展示了青島海洋浮標裝備的風采。(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通訊員 齊勇)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