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心儀(青島理工大學 學生)
幸福感越來越少?做事越來越畏手畏腳?害怕達不到目標而焦慮不安?這像不像現在的你?你真的快樂嗎?
日前,《中國青年報》發表文章提出:這屆年輕人的壓力到底是什么?處在社會變革的時代,更遠更深重的思慮,一些老一輩人對于當代年輕人存在著的“偏見”,自身對于內心成長的焦慮,無處尋找真正滿意的自我......作為青年人聚集地的高校,亦不能逃脫被焦慮與壓力的重重包圍。高校學生跳樓事件頻發,“內卷”現象日益嚴重,部分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不堪重負。
此前,有媒體對中國頂尖高校中的“績點為王”現象進行報道,并指出“這些中國最聰明的年輕人在極度競爭中,成功壓倒成長,同伴彼此PK,精疲力竭。”同樣,哪怕在普通高校,部分學校1%的保研率,讓很多同學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成為在學校這個評價體系中所謂“優秀的人”,不斷給自己施壓,甚至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那些保研必做事項,而忽視了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詩和遠方。從小學到大學,因為成績差而受到不公平對待的現象普遍存在著,難道,只有努力成為“最優秀”的學生才是對的?其他學生的人生便失去了原本的價值嗎?
生活中無數把尺子用精密的刻度衡量著你是一個怎樣的人,近乎苛刻的評價體系并未留給我們更多喘息和試錯的機會。同樣,類似的現象在社會中屢見不鮮。明星每一次的上鏡,妝容、身材、甚至表情神態稍有不妥便可能第一時間登上微博熱搜。大齡未婚女性被評價為“自命清高”,逼婚在比較落后的地區仍是普遍現象。每一個年齡段的我們都被在潛意識中劃好了最佳標準,不遵循主流標準,便可能被劃歸為特立獨行。
如今,擊垮一些青年人斗志的想必就是安全感的缺失。相對單一化的標準讓我們害怕失去在這個社會立足的位置。壓力迫使我們選擇做更有把握的事情,選擇做更容易取得成果的事情,選擇做大家普遍認可的事情。而害怕犯錯,又讓我們沒有底氣把手頭不確定的事情繼續下去,最后只能遺憾地想——“我本可以”。
放過他人也放過自己吧。這個社會不應當是“非對即錯”的,評價標準也不應當是那樣犀利苛刻的。我們都應當擁有屬于自己的選擇權、發聲權。如果再給予我們多一點點包容,給予我們多一些試錯的機會,給予我們更多元化的評價標準,我們的幸福感便會增加很多。這個世界,并不僅僅屬于被評判中的強者,也是屬于每一個人的,每個人的生活都可以創造出獨屬于自己的精彩。當評價的標準突破了片面的界限,當我們有機會犯錯并彌補自己的錯誤,我們便能更無后顧之憂地奮斗,放開手腳地向前奔跑。那時的世界,會更加溫暖。
(本文系“青島市首屆高校評論大賽”參賽作品)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