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5日訊 小寒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中國古代將小寒分為三候,“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小寒的特點是天漸寒,尚未大冷,但隆冬“三九”基本上處于本節氣內,因此又有“小寒勝大寒”之說。
祖國醫學認為,作為冬季的特征,寒屬極陰之氣,主收藏凝滯,而小寒與小暑、大寒與大暑恰成陰陽兩極,氣運彼此相反。故《黃帝內經》早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格言,以指導人順其自然變化而進行保健。海慈醫療集團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肺病診療中心)王燕青主任介紹,人們在經歷了春寒、夏暑、秋燥的消耗,臟腑的陰陽氣血會有所偏衰,合理進補既可及時補充氣血津液抵御嚴寒侵襲,又能使來年少生病,身體更強壯,達到事半功倍的養生目的。
喜溫忌冷,減咸增苦
中醫有“寒者溫之”的原則,認為溫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雞肉、豬腰等,有助于體內陽氣的升發,能夠提高人體的耐寒能力,非常適合冬季食用。而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在體內,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基礎。冬日家中不妨煮些山藥羊肉湯、羊肉羹、當歸山雞湯等,都是此時溫補的佳品。切不可大魚大肉,生冷無忌。
小寒氣候寒冷,是上火的“旺季”。這時的飲食應減咸增苦,多吃如苦瓜、陳皮、蓮子心、苦蕎麥等苦味食物可助心陽,減少過亢的腎水,起到養腎的功效。
起居有常,注意保暖
起居建議堅持早睡晚起的生物鐘,晚上九十點的時候盡量睡覺,因為冬屬陰,晝短夜長,陽氣不足,人容易生病,而早睡晚起的作息生活有利于陽氣的潛藏和陰精的積蓄,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經常晚睡、早起、通宵熬夜等生活小細節都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對于工作壓力大的職場白領,若是由于工作原因不能保證早睡晚起的作息,建議在午飯后借助半小時左右的午休來進行調理。
在冬季,氣壓比較低,空氣中含氧量相對減少。室內為了保暖,門窗封閉較嚴,通風不良。這就使室內的氧氣進一步減少,常使人感到壓抑、胸悶。因此建議在天氣晴朗、日照充足的正午時分,可以適當開窗通氣。
冬練三九,強身健體
早晨鍛煉最好待日出以后再進行,因日出后溫度上升,空氣中的污染物也有所減少,還有進行日光浴的作用。嚴寒季節進行鍛煉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以免受寒。每次鍛煉時運動量應由小到大,逐漸增加,不要驟然進行劇烈運動,以免發生意外。在鍛煉前一定要做好充分準備活動。冬季的運動量不宜過大,可進行全身性運動,如太極拳、慢跑、體操等。運動換氣宜采取鼻吸口呼的呼吸方式,因為用鼻腔吸氣對空氣有加濕加溫作用,還能防灰塵和細菌對呼吸保護作用。
養腎為先,溫腎補陽
中醫上有一年四季中“春應肝,夏應心,長夏應脾,秋應肺,冬應腎”的原則,所以冬季最應該養腎,而且也是養腎的最好時機。那么,面對如此寒冷的天氣,究竟如何養腎呢?
1、按摩養腎療法
按摩療法是冬季養腎一種很不錯的有效方法。推薦兩種按摩養腎的療法:一是搓擦腰眼。兩手搓熱后緊按腰部,用力搓30次。所謂“腰為腎之府”,搓擦腰眼可疏通筋脈,增強腎臟功能。二是揉按丹田。兩手搓熱,在用部丹田按摩30-50次。常用這種方法,可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起到強腎固本、延年益壽的作用。
2、藥食同源補腎
傳統中醫認為“藥食同源”,我們平時所食用的食物如山藥、枸杞、核桃、芝麻等,平時也可以多食一些燉羊肉、雞湯、鴨肉等一類溫腎補腎的食物。中醫還認為五谷可以補腎,歷代養生家一直提倡健康的飲食,需要以“五谷為充,五果為養”,也就是說人每天必須攝入一定量的主食和蔬菜水果。主食攝入不足,容易導致氣血虧虛,腎氣不足;五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無機鹽和纖維素,因可生吃,可獲得更多的營養成分,所以經常食用,可輔助五谷使人體獲得更全面的營養。因此,平時適當攝入一些益腎、養血的食物,對處于亞健康狀態下的人們是大有裨益的。
進補當中不可無章無法,應本著“因人施膳”的原則,青年人應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地進補。一般說來,青年人機體代謝旺盛,所需蛋白質和熱量較老年人多,而熱量主要來源于碳水化合物、脂肪。碳水化合物主要來源于糧食之中,故青年人應保證足夠的飯量,注意粗細糧的比例搭配,并攝入適量的脂肪,在選用藥膳進補時應考慮這一因素。(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郭菁荔 通訊員 李均雁)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