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6日訊 觀海記者了解到,近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印發了《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智慧城市和數字政府建設的若干意見》。《意見》共分為7章32條,提出了深圳市加快智慧城市和數字政府建設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
發展目標:到2025年,打造具有深度學習能力的鵬城智能體,成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標桿和“數字中國”城市典范。融合人工智能(AI)、5G、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設城市數字底座,打造城市智能中樞,推進業務一體化融合,實現全域感知、全網協同和全場景智慧,讓城市能感知、會思考、可進化、有溫度。

全市“1+4”智慧城市和數字政府建設體系日臻完善(“1”即“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支撐”,“4”即“公共服務、城市治理、數字經濟和安全防控”4大板塊)。新型基礎設施全面優化,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公共服務便捷化和城市治理精細化水平不斷提高,市民及企業獲取公共服務體驗持續優化,以服務對象為中心的一體化服務、管理和治理格局全面建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產業規模持續擴大,部分細分領域全國領先。在5G網絡建設和創新應用、全面感知體系建設、人工智能應用、區塊鏈技術推廣、政務服務優化、科技支撐基層治理、數據立法、深圳—新加坡智慧城市合作示范區建設等不少于10個領域先行示范,為深圳奮力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方向前行,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作出應有貢獻。
跑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速度”
《意見》提出,推動通信網絡全面提速。在實現5G城市級獨立組網的基礎上,構建覆蓋“5G+千兆光網+智慧專網+衛星網+物聯網”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體系,推動“雙千兆城市”建設,加快建成5G政務專網、1.4GHz無線寬帶專網和1.8GHz行業專網。
加快終端設備全面感知。建立“天地空三位一體”的城市泛在感知網絡,不斷增強城市立體化的智能感知能力,建設全面感知的“活力”城市,推動城市運行、自然資源、環境、氣候等智能多源感知應用。
加快大數據中心建設。整合全市公共數據和社會數據,建設城市大數據中心。加快完成同城雙活數據中心和深汕特別合作區異地備份中心建設。統一全市政務云架構,推動應用系統在政務云和公有云混合部署。加快建設全市統一的數據中樞和應用中樞,支撐各部門構建業務應用,避免單獨建設、重復建設。協同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規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建設全國一體化國家大數據中心華南區域服務核心節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數據生產要素流通匯聚樞紐。
加快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整合提升。支持龍頭企業創建人工智能開源開放服務平臺,增強算力、算法、數據等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服務能力。推動交通、金融、醫療等領域人工智能應用落地,打造人工智能應用創新高地。
加快區塊鏈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統一的區塊鏈底層設施環境,打造具備高性能、高安全隱私、高可擴展性以及可編程能力的政務聯盟鏈平臺,提供存儲、加密、時間戳、共識機制、跨鏈等區塊鏈服務。

深化公共服務“一屏智享”
深化“放管服”改革。依法利用個人和企業“畫像”,拓展信用監管在政務服務領域應用。
實施“數字市民”計劃。大力推廣電子簽名、電子印章、電子證照和電子檔案,構建“數字市民”認證、管理和應用體系,建立數據賬戶和用戶信息授權機制,建立健全市民辦事數據共享比對機制,減少證明材料重復性提交,推動“數字市民”可跨城辦理業務、跨域使用數據。探索建立全市統一“市民碼”服務體系,推動全市統一身份認證和多碼融合、一碼通用,不斷豐富“一號走遍深圳”內涵。
推進公共服務“一屏享、一體辦”。全面提升“i深圳”系列服務品牌,加強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建設,推進政務服務事項在全市統一申辦受理平臺“應進必進”,除特殊情況外,部門自建的申辦受理功能應向全市統一申辦受理平臺遷移。
推廣“秒報秒批一體化”等服務。在“一網通辦”基礎上,進一步加強電子證照、電子材料共享,推廣“秒報秒批一體化”模式,讓企業、市民辦事只需“選擇”,無需“填空”。
全面提升民生服務領域智慧化水平。積極推廣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民生服務領域應用,推動遠程醫療、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養老、數字文化等重點領域服務新模式快速發展。

強化城市治理“一體聯動”
探索“數字孿生城市”。依托地理信息系統(GIS)、建筑信息模型(BIM)、城市信息模型(CIM)等數字化手段,開展全域高精度三維城市建模,加強國土空間等數據治理,構建可視化城市空間數字平臺,鏈接智慧泛在的城市神經網絡,提升城市可感知、可判斷、快速反應的能力。
打造城市智能中樞。依托市政府管理服務指揮中心,聚合行業應用系統和數據,升級“城市數字大腦”,強化數據推演為城市治理賦能,通過數據分析支撐城市重大決策,打造鵬城智能體的智能中樞。建立全市大應急聯動機制,實現應急系統、信息、資源、預案等全方位聯動,形成全市應急“一張網”。
加快推動《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暫行條例》立法和實施。探索公共數據與社會數據的雙向開放、融合共享,促進數據要素的有效開發和利用,逐步完善政企合作的協同治理機制。
提升公共衛生防護智慧化水平。強化公共衛生數據采集整合和共享利用,實現與醫保、公安、交通等部門跨行業、跨部門信息互通共享,建立智能預警機制,有效支撐公共衛生事件的快速、高效處置,實現聯防聯控。
推動科技賦能基層治理。優化“多網合一”的網格化服務管理,建設“條塊結合”的統一基層網格治理平臺,全面推廣統一地址庫應用。
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快推動出臺深圳經濟特區社會信用條例。完善公共信用信息基礎庫,建立全市統一的社會信用平臺,實現與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的互聯互通。
深化智慧城市合作。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電子簽名證書互認,推廣電子簽名互認證書在公共服務、金融、商貿等領域應用。深化與新加坡智慧城市合作,加快深圳—新加坡智慧城市合作示范區建設,推動在數字互聯互通、人才交流和培養、技術合作與創新創業等重點領域全面合作。

培育數字經濟發展“新動能”
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支持政府與行業優勢企業建立大數據聯合創新實驗室,鼓勵企業、公民和社會組織利用開放數據,開發個性化服務、精準化治理等典型應用,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開展數字貨幣研究與移動支付等創新應用,穩妥推進數字貨幣在新零售、電子商務、行政收費等場景進行試點測試。
推動數字經濟產業創新發展。以5G技術為引領,進一步拓展應用場景,圍繞無人駕駛、車聯網、增強現實/虛擬現實(AR/VR)、醫療、交通、金融等領域,加快建設一批智慧應用示范標桿項目和示范街區。
加快企業“上云用數賦智”。打造系統化多層次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拓展“智能+”,培育數字應用新業態、新模式。鼓勵企業“上云”,支持企業以數字化轉型加快組織變革和業務創新,培育數據驅動型企業。
實施“云上城市”行動。完善“互聯網+”消費生態體系,鼓勵建設智慧商店、智慧街區、智慧商圈。促進線上線下互動、商旅文體協同,打造線上辦公、線上會展、線上教育、線上問診、線上購物等“云上城市”新模式。
筑牢網絡安全防護“防火墻”
強化網絡信息安全管理。持續開展打擊網絡違法犯罪活動,強化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安全檢查,加強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個人信息開發、利用、保護定期檢查,深入推進網絡安全知識技能宣傳普及。
強化網絡安全整體防護。建立健全“防御、監測、打擊、治理、評估”五位一體的網絡空間安全保障體系。
強化安全技術應用創新。研究利用多種數據脫敏算法,避免個人標識、屬性、成員關系等各類隱私數據泄露。推廣數字水印,增強電子文件的可追溯性。
新聞鏈接
《意見》主要具有以下4個特點:
一是突出新基建,強化新型基礎設施作為總支撐。通過5G、云平臺、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的一體化集約建設,開展全國鯤鵬產業示范區建設。
二是突出依法治數,發揮數據要素核心驅動引擎作用。加快推動《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暫行條例》立法和實施,通過數據確權,促進數據應用。同時更加注重完善公共數據和個人信息保護。
三是突出開放用數,推動新模式新業態創新發展。加快數據要素市場的培育,通過數據的充分開放,實現數字經濟活力迸發;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
四是突出區域協同和國際合作,提升全球影響力。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建設,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電子簽名證書互認和應用;推動深圳-新加坡智慧城市合作,探索開展數據資源跨境應用,開創對外開放新格局。(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駐深圳記者 梁超 文/圖)
責任編輯:榮瀟